虞喜發現歲差與製訂曆法(2 / 2)

我國對歲差的認知,直至明代,西方傳教士東來,湯若望及利馬竇等天文學,將西方天文知識帶入我國,此後,我國的天文曆法起了巨大改變。

至清代頒布《時曆象考成新編》,就是按西洋天文學的測量及計算方法,重新訂定二十八宿位置,故稱之為《時憲宿度》。

歲差的發現,是我國天文學史上的一件大事。虞喜對於歲差的研究的精確度,給了後人進行歲差研究相當高的比對價值。這個貢獻,在曆法編訂中體現為歲差值日趨精確。

其實,虞喜發現歲差,是和他在宇宙理論研究方麵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分不開的。他對漢代以來的蓋天說、渾天說、宣夜說進行分析比較,最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蓋天說把天比作鬥笠,把地比作反蓋的盤子。

渾天說則認為,整個宇宙就像個雞蛋,大地就像是蛋中的黃;天和地都是由氣組成的,而且都是飄浮在水上。

在虞喜看來,宇宙是無邊無際的,卻也相對安定;天和地方圓之理;所有天體都有自己的運動周期,以自己的軌道運行,並不是附著在一個固定的球殼上。

這一認識,既否定了天圓地方的蓋天說,又批判了天球具有固體殼層的渾天說。

虞喜信仰主張宇宙無限的宣夜說,並予以繼承和發展,這在天文學史上,占據了重要的地位。

正是這些宇宙理論研究成果,使虞喜能夠站在一個新的曆史高度來看待天體運動,最後取得了發現歲差這一重要成就。

虞喜發現歲差並推算出每50年差一度數值,雖然比古希臘的喜帕恰斯晚,卻比喜帕恰斯每100年差一度的數值精確。而當時的歐洲,製曆家們還在墨守成規地沿用百年差一度的歲差數據。兩相比較,高下立現。

[旁注]

會稽郡 古郡名,在今江浙地區。郡治吳縣,即現在的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轄春秋時期越國、吳國故地。漢成帝時轄26縣,人口逾百萬,為當時轄境最廣闊的郡,隸屬揚州刺史部。西晉初會稽郡轄10縣,僅轄今紹興、寧波一帶。唐肅宗時期改為越州,會稽郡不複存在。

地軸 連接地心和南極、北極的假想直線。即為地球斜軸,又稱“地球自轉軸”。是指地球自轉所繞的軸,北端與地表的交點是北極,南端與地表的交點是南極。地軸通過地心,連接南、北兩極,和地球自轉軌道麵,即赤道麵垂直。

恒星年 太陽連續兩次過同一恒星黃經圈的時間間隔。地球繞太陽一周實際所需的時間間隔,也就是從地球上觀測,以太陽和某一個恒星在同一位置上為起點,當觀測到太陽再回到這個位置時所需的時間,隻在天文學上使用。

黃道麵 是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麵,與地球赤道麵交角為23.26度。由於月球和其他行星等天體的引力影響地球的公轉運動,黃道麵在空間的位置總是在不規則地連續變化。但在變動中,任一時間這個平麵總是通過太陽中心。黃道麵和地球相交的大圓稱為黃道。

冬至點 太陽在南方可以到達之最遠處。並不是一個在地球上存在的點。地球傾斜自轉又圍繞地球公轉,於是太陽光對地球的直射點在分分秒秒的改變,當太陽光直射到地球南回歸線的那一刻,地球在公轉軌道的哪一點就是冬至點。

唐堯 因曾為陶唐氏首領,故史稱唐堯。堯有聖德,有如天之涵養,如神之微妙,如日之光照臨天下。這位德化廣大的堯深受人們的愛戴。堯選擇舜為其繼任人,死後由舜繼位。這是戰國時期儒家學派推崇的禪讓。

何承天 (370年~447年),南朝宋大臣、著名天文學家、無神論思想家,東海郯人,就是現在的郯城。曆禦史中丞等。世稱“何衡陽”。元代嘉靖時期為著作佐郎,撰修宋書未成而卒。承天通覽儒史百家,經史子集,知識淵博。精天文律曆和計算,對天文律曆造詣頗深。

祖衝之 (429年~500年)。祖籍範陽郡遒縣,即今河北省淶水縣。南北朝時期傑出的科學家。他的主要成就是把圓周率推算到小數點後7位,人們他的名字被命名為“祖衝之圓周率”,簡稱“祖率”。他還創立了《大明曆》,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曆法。

[閱讀鏈接]

虞喜博學好古、少年老成,年輕時就有很高聲望,受到人們讚揚。他曆經西晉數朝,一直為皇帝所看重。但他不願做官,隻喜歡一心研究學問。

東晉皇帝晉明帝司馬紹時期,虞喜被征召為博士,虞喜以生病為由推辭不赴任。後來,晉成帝司馬衍時,下詔用散騎常侍之職征召,虞喜又不應命。

後來的幾任皇帝都召他做官,先後竟達9次,但虞喜皆不應,被世人稱為“大隱虞喜”。可見虞喜安貧樂道,一生唯做學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