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天象的儀器渾象(2 / 2)

在郭守敬為編製《授時曆》和建設元大都天文台而創製的儀器中有一架渾象,半隱櫃中,半出櫃上,其製作類似前代。

郭守敬還製作一件前所未有的玲瓏儀。關於此儀,所留資料不多,致使研究者產生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認為是假天儀式的渾象;另一種則認為是渾儀。持不同意見的雙方主要都是依據郭守敬的下屬楊桓所寫的《玲瓏儀銘》。

該銘文中有對這件儀器的形狀和性質的描述:

天文學家製成儀象,各有各的用途,而集多種用途於一身的隻有玲瓏儀,該儀表麵沿經緯線均勻分布有10萬多孔,按規律準確地與天球相符。

整個儀體虛空透亮裏外可見。雖然星宿密布於天,不計其數,但它們都有入宿度和去極度,隻要利用該儀從裏麵窺看,即刻可以明白。古代賢者很多,但這種儀器尚未發明,直至元代,才首次做出來。

根據這一段描述可以清楚地感覺到,玲瓏儀就是具有渾象之外形又有渾儀之用途的新式儀器。這也就是說,玲瓏儀既不是假天儀,也不是渾儀,它就是玲瓏儀。

元明時期以前的曆代渾象均未能保存下來,現在北京古觀象台和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渾象是清代製造的。

我國古代演示天象的儀器渾象與天球儀在基本結構上是完全一致的。陳列在北京古觀象台上的清代銅製天球儀,鑄造於1673年,直徑兩米,球上有恒星1000多顆,是以三垣二十八宿來劃分的。

此儀采用透明塑膠製作,標誌完全,內部為地球模型,便於理解天球的概念。利用它來表述天球的各種坐標,天體的視運動以及求解一些實用的天文問題。

[旁注]

耿壽昌 西漢時期天文學家,理財家。漢宣帝時任大司農中丞,在西北設置“常平倉”,用來穩定糧價兼作為國家儲備糧庫。後來被封為關內侯。精通數學,修訂《九章算術》,又用銅鑄造渾天儀觀天象,著有《月行帛圖》、《月行圖》等。

中天 天體經過觀測者的子午圈。上中天和下中天的總稱。當經過北天極、天頂、南天極所在的那一半子午圈時,天體到達最高位置,稱為“上中天”;當經過北天極、天底、南天極所在的那一半子午圈時,天體到達最低位置 ,稱為“下中天”。

視運動 反映天體真運動的一種表麵現象。例如,天體的周日運動就是一種視運動,它是反映地球繞軸自轉的一種表麵現象;太陽每年巡天一周的運動也是一種視運動,它是反映地球繞太陽公轉的一種表麵現象。

[閱讀鏈接]

古代人測量天體之間的距離,最基本的方法是三角視差法。比如測定恒星的距離其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三角視差法。

測定恒星距離時,先測得地球軌道半長徑在恒星處的張角,也叫周年視差,再經過簡單的運算,即可求出恒星的距離。這是測定距離最直接的方法。

對大多數恒星來說,張角太小,無法測準。所以測定恒星距離常使用一些間接的方法,如分光視差法、星團視差法、統計視差法等。這些間接的方法都是以三角視差法為基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