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髀算經》一書中。還敘述了利用一根定表和一根遊表測天體之間角距離的方法:
在一平地上先畫一圓,立定表於圓心,另立一遊表於正南方,當女宿距星南中天時,迅速將正南方之遊表向西沿圓周移動,使通過定表和遊表可見牛宿距星,這時量度遊表在圓周上移動的距離,化成周天度就是牛宿的距度,也就是牛宿距星和女宿距星間的角度。
表,這一最簡單最早出現的儀器,後來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和改進。
為了使表影清晰,將表頂做成尖狀的劈形或加一副表,與主表之影重合;為了提高表影測量精度,既加高表身,又發明相應的設備景符;為了測定時間,製成日晷,有赤道式的也有地平式的;為了使表不僅能觀測日影,使既能觀月,也能觀星,又發明窺幾等。
總之,表和圭在我國古代天文學的發展中起了相當大的作用,是一類重要的古代天文儀器。即使在現在,它的定方向、定時刻的功能有時還會給人們以幫助。
[旁注]
甲骨文 又稱“契文”、“甲骨卜辭”、“龜甲獸骨文”,主要指我國商代晚期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鐫刻的文字,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後,甲骨文還延綿使用了一段時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成體係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青銅銘文,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態。
新石器時期 始於距今8000多年前的人類母係氏族的繁榮時期。以磨製的石斧、石锛、石鑿和石鏟,琢製的磨盤和打製的石錘、石片、石器為主要工具。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以使用磨製石器為標誌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
日晷 觀測日影測定視太陽時的天文儀器。由晷針和晷麵兩部分構成,按晷麵放置的方向,可分為赤道、地平、豎立、斜立等形式。利用日晷計時的方法是人類在天文計時領域的重大發明,這項發明被人類沿用達幾千年之久。
公侯伯子男 是自從西周就開始沿襲的古代爵位,天子以下,公爵最大,侯爵其次,伯爵再次,子爵跟上,男爵最小。所以春秋戰國的時候有齊桓公、龍陽侯等稱呼。爵位製是構成我國古代社會等級製度的重要內容,而公侯伯子男也是世界上古代爵銜的主要稱謂。
距星 二十八宿中每宿的一顆用於測量天體赤經位置的標誌星。我國古代二十八宿中,每宿有一顆作為測量赤經相對標誌的恒星,稱為該宿的距星。其後,距星概念也推廣到任何一個多星的星官之中,每個星官標誌星。
[閱讀鏈接]
祖衝之是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科學家。他除了在數學方麵頗有建樹外,在天文方麵也頗多貢獻。
比如他區分了回歸年和恒星年,首次把歲差引進曆法,給出了更精確的五星會合周期等。在這之中,還發明了用圭表測量冬至前後若幹天的正午太陽影長以定冬至時刻的方法。這個方法也為後世長期采用。
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古代科學家,人們將月球背麵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祖衝之環形山”,將小行星1888命名為“祖衝之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