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結合的《崇禎曆書》(1 / 2)

中西結合的《崇禎曆書》

《崇禎曆書》是明代崇禎年間為改革曆法而編的一部叢書。從1629年9月成立曆局開始編撰,至1634年11月全書完成。

全書主編是徐光啟,其後由李天經主持。參加編製的有日耳曼人湯若望、葡萄牙人羅雅穀、瑞士人鄧玉函、意大利人龍華民等。

《崇禎曆書》從多方麵引進了歐洲的古典天文學知識。此曆法在清代被改為《時憲曆》,在清代初期前後行用了80餘年。

明代初期使用的曆書是元代郭守敬等人編製的《授時曆》,在明代立國後更名為《大統曆》沿用,至明崇禎年間,這部曆書已施行了348年之久,誤差也逐漸增大。

明代初期以來,據《大統曆》推算所作的天象預報,就已多次不準。

1629年6月21日日食,欽天監的預報又發生顯著錯誤,而禮部侍郎徐光啟依據歐洲天文學方法所作的預報卻符合天象,因而崇禎帝對欽天監進行了嚴厲的批評。徐光啟等因勢提出改曆,遂得到批準。

同年7月,禮部在宣武門內的首善書院開設曆局,由徐光啟督修曆法。

徐光啟深知,西方天文學的許多內容是我國古所未聞的,所以改曆時應該吸取西學,與我國傳統學說參互考訂,中西會同歸一,使曆法的編訂更加完善。於是,他製訂了一個以西法為基礎的改曆方案。

在編纂過程中,曆局聘請來日耳曼人湯若望、葡萄牙人羅雅穀、瑞士人鄧玉函、意大利人龍華民等參與曆法編訂工作。

這些西方耶穌會傳教士參與我國曆法編訂,給渴望天文新知識的我國天文工作者帶來了歐洲天文學知識,開始了我國天文學發展的一個特殊階段,即在傳統天文學框架內,搭入歐洲天文知識構件。

在徐光啟的領導下,曆局從翻譯西方天文學資料起步,力圖係統地和全麵地引進西方天文學的成就。西方學者與曆局的中國天文學家一道譯書,共同編譯或節譯了哥白尼、第穀、伽利略、開普勒等歐洲著名天文學家的著作。這是曆局的中心工作。

曆法編纂工作從1629年至1634年,曆經6年,完成了卷帙浩繁的《崇禎曆書》。徐光啟於1633年去世,經他定稿的有105卷,其餘32卷最後審定人為曆法家李天經。此外,曆局人員在製造觀測儀器,天象推算和實際觀測方麵也做了不少工作。

《崇禎曆書》貫徹了徐光啟以西法為基礎的設想,基本上納入了“熔彼方之材質,入大統之型模”的規範。是較全麵介紹歐洲古典天文學的重要著作。

《崇禎曆書》采用的是丹麥天文學家第穀所創立的宇宙體係和幾何學的計算方法。第穀體係是介於哥白尼的日心體係和托勒密的地心體係之間的一種調和性體係。

曆書中引入了清晰的地球概念和地理經緯度概念,以及球麵天文學、視差、大氣折射等重要天文概念和有關的改正計算方法。

它還采用了一些西方通行的度量單位,如一周天分為360度;一晝夜分為96刻24小時;度、時以下采用60進位製等。

從內容上看,《崇禎曆書》全書共46種,137卷,分“基本五目”和“節次六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