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武學(1 / 2)

董辛走出家門,此時辰時已過,太陽已經高高地懸掛在天空中,與之前的無數日子一樣,沉默地照耀著大地。董辛眯了眯眼睛,他覺得陽光有些刺眼,下意識地伸手在眼前擋了擋。

“少爺,東西都收拾好了,我們可以出發了。”一個董府的小奴在董辛身後輕聲說了一句。

董辛點了點頭,對著一齊長大的小奴笑了笑,說道:“那我們便出發吧。”

接著董府一行人就行走在汴京城的街道上,董辛沒有坐轎,準確的說他從小就沒有坐過轎子。董辛的父親董旭堯曾經說過一句著名的話“董家的男兒不坐轎。”後來,整個將董旭堯視若神明的周朝軍隊將這句話演變成:“軍中的男兒不坐轎。”至此以後不管是不是董元帥的下屬,都沒有一個軍中將領再坐過轎子,這句話也成為周朝軍界流傳最廣的一句話。董辛出自董家,雖說還不是周朝軍界的將領,自己本身其實也誌不在此,但還是當仁不讓,從小沒有坐過一次轎子。

董辛在汴京城的街上慢慢的走著,今天是武學報名的日子,作為董家的兒郎,他的名字其實早已被武學收錄其中,武學很早的時候就將董辛視作自己的學生了,每年都會有來自武學的武學教授來到董府給小少爺傳授武藝和一些行軍知識,雖然董辛不是很感興趣,但他還是選擇默默地學習。

武學起始於先帝在位時期,是周朝為培養專業的軍事人才所設立的一所軍事學校,先帝提出學校教育要“求專門,兼文武”,將武學設立在汴京,教授軍事知識,以周前七種兵書編為《武學七書》,即七中主要教材。又設武學博士、武學教授等官,“掌以弓馬武藝訓誘學者。”先帝下達的種種舉措可以肯定的說,是想要設立一個完善的武官選拔製度,隻可惜當時的效果並不理想。周朝雖以武立國,但之後周朝的曆代皇帝都大力推動士子階層的發展,崇尚以文治國,加大科舉力度,使得周朝民風一向重文輕武,加之周朝當時國力強盛,舉目四望,皆無敵手,草原諸部以及西南各個佛國都向周朝俯首稱臣,連年進貢,邊疆多年沒有大規模戰役。所以導致周人都更願意去一些書院苦讀四書五經,以期能夠在科舉考試中一鳴驚人,而鮮有人願意去武學充當武學生。於是,當時的武學所處的位置十分的尷尬。對此,有大臣上疏先帝道:“國家興置武學,但苦於無人願意入學,長此下去,隻怕敵國認為我國沒有英雄,不如下令廢除武學。”於是,當時的武學僅僅存在了九十餘天,就被迫關閉。

然而武學的崛起始於十二年前,當時一個叫“天驕”的名字開始進入世人的視野,他統一了自存在開始就一隻處於分裂狀態的草原諸部,在大陸的西端成立了大蒙國,並拒絕再向周朝稱臣進貢,而且蒙國似乎也一直在有意無意地與周朝製造著摩擦。直到有一天,周朝的一直邊界巡邏的斥候小隊,與蒙國的一小隊騎兵發生了衝突,十六人編製的斥候小隊全軍覆沒,無一人生還,後周朝在邊界例行拉練的一個營的官兵被蒙國騎兵襲擊,死傷慘重。消息傳回周國後舉國震驚,周國也正式向蒙國宣戰,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之間的戰役正式打響。戰爭初期,周朝人都認為這是一場必勝的戰役,然而很快,周朝人就悲哀的發現事情的發展完全超乎了他們的預料,草原上的騎兵已不複當年混亂不堪的局麵,不再像周朝人認知的那樣隻是一群聲勢浩大而又缺乏紀律的烏合之眾,相反,周朝人發現自己麵對的是一支前所未有的組織嚴密,紀律性極強的軍隊。除了董家軍,周朝各條戰線均往回傳來戰敗的消息,逼的周朝皇帝不得不親上前線禦駕親征,鼓舞士氣,以期阻止兵敗如山倒的局麵。

不得不說,皇帝的禦駕親征以及董旭堯極其出色的軍事天賦很快幫助周朝軍隊穩定住了局麵,同時,國內也重新設立的武學,大批學子湧向武學,武學的春天也由此來臨。但是好景不長,很快前線又傳來董元帥戰敗身死的消息,這給周朝的打擊是致命的,人們怎麼也不明白一向無敵與世的軍神怎麼突然就輸了,連同號稱下一代軍神的董家長子董軒以及大皇子姬韞都戰死沙場,若不是韓將軍率軍千裏奔襲救駕,就連皇帝陛下也要戰死沙場,經此一戰,周朝也是一蹶不振,開始向蒙國稱臣進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