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仙的麻姑釀酒獻壽(1 / 2)

成仙的麻姑釀酒獻壽

麻姑是道教神話人物。據道教著作《神仙傳》記載,麻姑是女性,修道於牟州東南姑餘山,古時以麻姑喻女性高壽。又流傳有三月三日西王母壽辰,麻姑於絳珠河邊以靈芝釀酒祝壽的故事。過去民間為女性祝壽多贈麻姑像,取名麻姑獻壽。

據東晉道教學者葛洪在《神仙傳·麻姑傳》中記載說:東漢桓帝時期,某年的七月七日,神仙王遠降臨在江蘇吳縣一個名叫蔡經的人家裏。蔡經的家人早就預備好豐盛的酒菜,迎接神仙的降臨。當神仙起駕的時候,人們聽到了天上人馬、鑼鼓喧騰的聲音。

王遠到來了,隻見此人中等的身材,頭戴遠遊冠,身著朱衣,佩帶五彩的紳帶,背上掛著寶劍,乘坐在羽車上,由五彩飛龍拖著座車。

王遠接見了蔡經一家人後,就派遣使者,請仙女麻姑赴宴。使者傳達了麻姑的意思後,不多久,天上又響起了喧騰的聲音,麻姑下凡了。

隻見麻姑是個十七八歲俏美的姑娘,頭頂結了一個髻,剩餘的長發烏溜溜的垂到了腰際,穿著光彩奪目。仙女和王遠寒暄完畢後,各人拿出了攜帶的食物,大多數是水果、幹肉之類。

閑談的時候,麻姑說:“自從上次和你見麵以後,我親眼見到東海3次變為桑田。不久前,我又去了一趟蓬萊島,這地方的水,比昔日召開群仙大會時少了一半,我想,不多久後也會變成陸地吧!”

王遠感歎道:“古代的聖人也曾說過海中會飛揚塵埃這樣的話。”

《神仙傳·麻姑傳》中說,麻姑與另一仙人王方平互不相見已有500餘年了,可見她的壽誕之長。並且她還說看見東海三為桑田,向別蓬萊,人世間倉海變桑田的變化,至少上萬年之久,她竟然看到過3次,可見她幾乎能與天地同壽。

麻姑並不是天上的壽宿,而是自己修煉成仙的。傳說她修煉的地方叫“麻承山丹霞宛陵洞天”,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二十八洞天,七十二福地中之第十福地。

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任江西撫州刺史時,寫過有名的《麻姑仙壇記》碑。在鬼城豐都附近,也有“仙姑岩”、麻姑洞”等麻姑曾修煉或住過的地方。

由於麻姑是道教神仙,因此《神仙傳·麻姑傳》還記載她有變米為丹砂的仙術。古籍《聞奇錄》也說麻姑“生時有道術,能履行水上”。

民間流傳的說法中,普遍認為麻姑是被點化成仙的。據說麻姑自小生活在一個貧苦的家庭裏,她的父親叫麻秋,性情暴躁,在一個集鎮上替人養馬。

一天,麻姑在一戶人家做好針線活,主人很滿意,賞了一個大桃子給她。古時候,桃子在水果中是上品,麻姑舍不得吃,把桃子揣在懷裏,想拿回家與父親一起嚐嚐鮮。

麻姑路過街上,看見路邊圍著一圈人,就好奇地朝裏麵看。原來有一位身著黃衣衫的老婆婆躺倒在地上,奄奄一息。邊上有幾個人說:“老婆婆是餓的,如果吃點東西,也許會好的。”可是,大家隻是說著,誰也沒有拿出東西給老婆婆吃。

那時兵荒馬亂的,青壯年都拉去打仗,田地都荒蕪了,糧食很珍貴。麻姑看不過去,就從懷裏拿出那隻桃子,蹲下身來扶起老婆婆,用桃子喂她。

桃子又甜,汁水又多,老婆婆吃了很快緩過勁來。周圍的人也都嘖嘖地稱讚麻姑。

這時,老婆婆開口說:“孩子,謝謝你,能不能給我喝點粥湯?”

“好呀,我就回去幫您煮去。”麻姑看見老婆婆能開口說話很高興,她把老婆婆扶到洞街的屋簷下坐著,自己三步並做兩步地朝家裏走去。

麻姑回家就生火煮粥,父親麻秋回到家,她把街上遇的情況告訴了父親。沒料到麻秋臉一沉地說道:“這種老家夥,餓死算了!你給她吃桃子,已經是她很大的福份了。我們家的糧食本來就不夠,你竟敢自作主張煮粥給她,實在是不像話!”麻秋不讓麻姑為老婆婆送粥,並把她關進了後屋不許外出。

半夜裏,麻姑仍惦念著街上黃衣衫老婆婆的安危,她聽到前屋的父親呼呼的酣睡聲,就輕手輕腳地走出後屋,從鍋裏舀了一碗粥,快步來到街上,但街上除了狗吠聲,哪兒還有老婆婆的蹤影?

麻姑很焦急,到處尋找老婆婆。月光下,隻見原來老婆婆坐的地方,有顆桃核留在那裏,就拾了起來。這時父親麻秋醒來了,發現女兒不在家中,便找到街上,遇見麻姑,就氣急敗壞地連推帶搡把麻姑拖回家,狠狠地打了一頓。

第二天晚上,昨天一夜沒合眼的麻姑剛睡下,就看見穿黃衣衫的老婆婆朝自己笑盈盈地走來了。老婆婆撫摸著麻姑的頭說:“孩子,謝謝你!虧你有一片善心。那桃子果然是好東西,我吃了已經足夠益壽延年了,你放心吧。”說著轉身要離開。

麻姑噙著眼淚,受了委屈似的把頭埋在老婆婆的懷裏哭了。老婆婆安慰她說:“好孩子,別難過,以後我們還有機會見麵的。”說完就飄然而去了。

麻姑在睡夢裏哭醒了,細細品味著夢裏的事情,覺得黃衣衫老婆婆很不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