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厚情誼的離別餞行(1 / 1)

濃厚情誼的離別餞行

李白是我國唐代著名詩人,他平生非常喜愛遊覽名山大川,曾多次遊覽長江南北,黃河上下。

當時,在我國安徽青戈江桃花潭附近,住著一位好結交名士的隱士,名叫汪倫,他對大詩人李白仰慕已久,總想有機會見一麵。

當汪倫得知李白第三次到安徽時便非常高興地給李白寫了一封信,信中稱:

先生好遊乎?此地千裏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

李白看過信後,便欣然來到了桃花潭。當他來到桃花潭後,舉目仰望,滿目荒涼,都沒有看到桃花,更別說是酒家了。當他見到汪倫後,禁不住好奇問道:“怎麼不見‘千裏桃花,萬家酒店’?”

汪倫笑著回答說:“你來時經過的山叫千裏邊山,這裏的潭水名‘桃花潭’,不就是‘千裏桃花’嗎?桃花潭邊有一家酒店,主人姓萬,不就是‘萬家酒樓’嗎?”

李白聽完汪倫的解釋後,不禁哈哈大笑連連點頭。這時,汪倫向對李白傾訴了對他的仰慕之情,告訴李白很想找機會請他到自己家做客,又怕李白不肯光臨,所以寫了這樣一封信,請李白原諒和寬恕。李白聽了汪倫的一席話,頓時被汪倫的真情實意感動了。

接著,汪倫邀請李白到他家小住一段時日,並且叫妻子熱情款待了這位尊貴的客人,拿出了釀造多年的好酒熱。他們邊吃邊聊,無所不談,就像是好久不見的老朋友。李白在桃花潭一連住了好幾天,後來李白要遠行,臨走那天,汪倫和村裏人手拉著手,踏地為拍節,歌唱了民間的《踏歌》相送。

李白的船漸漸遠去,當他回過頭來看時,隻見汪倫仍站在岸邊,向他不停地揮手。李白看到此情此景,又驚又喜,瞬間他隻覺得心頭一熱,熱淚盈眶,詩興大發,吟出一首絕句《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這首詩大概的意思是說,李白乘船將要遠行,忽然聽到了岸上有人邊走邊唱前來送行。就算是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但也比不上汪倫送我的情誼深厚。

李白寫給汪倫的這首詩,抒發了一位偉大的詩人與普通人之間純真質樸的友情,也恰恰也體現了我國古代人之間對於餞行禮儀的重視。

餞行,古代又稱祖席、祖筵等。後來演變成大多在路旁亭舍或在野外臨時設立帷帳,為某人送別時而特設的酒宴。根據漢代應劭《風俗通義》中說,祖席、祖筵本是古代人祭祀祖神“恪”的儀式。由於祖神“恪”喜歡旅遊,對水路旱路都非常熟悉。所以人們出遠門時總要設酒宴祭祀他,以祈求一路平安。後來,此習逐漸演變發展,形成了餞行飲酒的習俗。

在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大雅·韓奕》中記載:“韓侯出祖,出宿於屠。顯父餞之,清酒百壺。”這是周朝時期人們用酒餞行的有力證據。

在我國戰國時期,荊軻到秦國行刺的時候,燕太子丹在易水為他餞行,荊軻在酒宴上飲酒豪歌,唱出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的千古絕句。

我國東漢末年的經學大師鄭玄在《鄭玄別傳》中有記載:

袁紹辟玄,及去,餞之城東。欲玄必醉,會者三百餘人,皆離席奉觴,自旦及莫,度玄飲三百餘杯,而溫克之容,終日無怠。

而臨別餞酒,實際的意義並不在於酒,而在於彼此之間的情意交流。這就是古人把酒餞行的真諦。

這種以酒餞別到了唐代更是達到了鼎盛時期,許多詩人都曾吟誦、感懷這種依依惜別的情誼,在我國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寫道: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唐代的詩人李白在《金陵酒肆留別》中寫道: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嚐。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這些詩表現了離別的不舍,然而它卻表達了送行者的深厚情意,深刻地反映了古人送別摯友時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