翩若驚鴻——放風箏
風箏起源於我國,也稱“風琴”、“紙鷂”、“鷂子”和“紙鳶”等,據說我國第一個風箏是魯班用竹子做成的,最初隻有皇宮裏才有紙鳶。
閩南語稱風箏為“風吹”,因為風箏是一種比空氣重,卻能夠借助風力在空中漂浮的製品。
在南北朝時期,人們在紙鳶上加了竹笛,紙鳶飛上天以後,上麵的竹笛被風一吹,就會發出“嗚嗚”的聲響,好像箏的彈奏聲。於是人們把“紙鳶”改稱“風箏”了。後來“紙鳶”普遍以風箏命名了,包括有哨子和竹笛的和沒有哨子的各種紙鳶。
風箏有悠久的曆史,我國風箏的曆史至少有2000多年了,後來從唐代開始,風箏逐漸變成了一種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