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在遠古時期,地處黃河流域的魯西南災禍連年,人們為了祈求風調雨順,便集會舉行祭天敬祖儀式,同時殺豬牛羊等牲畜作為供品。後來,人們祭天敬祖不再用豬牛等牲畜,而改用麵捏製、蒸製而成的豬牛等形象,後來供品中又增加了瓜果、蔬菜等各種樣式的蒸饃。為求逼真的效果,還在供品表麵塗各種顏色。
後來,藝人們直接在和好的麵團裏揉入顏料,製成各種彩色麵團,然後進行捏塑,捏製的形象也由最早的豬牛羊等動物,擴展到神話人物、曆史人物、傳說故事、祥禽瑞獸等各種題材。
北京鬃人始創於清朝末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曆史。北京鬃人是受皮影戲和京劇影響而產生的,人物造型的身高一般約9厘米至16厘米,設計巧妙、製作精細。頭和底座采用膠泥脫胎,是用膠泥做頭和底座,用秫秸杆做身架,外繃彩紙外衣,並絮少許棉花,然後依據人物故事勾畫臉譜,描繪服飾,底座粘一圈約二三厘米長的豬鬃,便製作成一個生動的鬃人。
數個鬃人組成一組戲劇人物,按京戲中的生、旦、淨、末、醜,放置於銅盤中,隻要輕輕敲打銅盤的邊,靠豬鬃的彈力,盤中的人物便會舞動起來,再配上京劇的唱腔,就如同真人在舞台上演出,展現了古典文學和戲曲藝術的魅力。
所以,老北京人也稱它為“銅盤人”或“盤中好戲”。或者幹脆叫它“銅茶盤子戲”。
在海王村公園北麵的小胡同裏,專售各種風箏,有兩三丈長的大蜈蚣,大龍井魚、大花蝴蝶、大沙雁、黑鍋底、瘦腿子等,均做工精細,色澤鮮豔,掛滿牆壁,任人選購。
火神廟在和平門外東琉璃廠路北,建於明代,清乾隆五十一年重修,係道教廟宇。民國以後,辟為文化商場。平日隻有博久書局、同善堂、文彙閣等幾家書局在此租房營業。曆年春節期間,廟內罩棚下擺滿了珠寶攤、古玩攤、玉器攤和書畫攤,成為了廠甸廟會的文玩書畫展銷中心。
當時,北京的金店、首飾樓、玉器鋪,大多開設在前門外廊房頭及珠寶市一帶。每到廠甸廟會期間,照例都要到火神廟來擺攤,人們稱這些攤子為紅貨攤。有一些古玩行純粹是為了爭奇鬥勝,與同行比闊,竟然將櫃上珍藏的奇珍異寶全都擺出來,名為晾寶會。有名人字畫、碑帖、金石、陶瓷、古玩、印泥,尤以玉器、鑽石為多。相傳清末時,竟有花幾萬兩銀子在這裏買過翡翠扳指、翎管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火神廟是廠甸廟會的珍寶館,凡逛廠甸的遊人,不論有意購買與否,都要到火神廟一飽眼福。當年,許多王公貴族婦女及富商外賈至此,然而當場成交的甚少,多是看定貨色,廟期過後再交易,幾成定例。
現在的廠甸廟會是北京城內唯一的開放式廟會,琉璃廠也被恢複成為名副其實的文化街。
(十)白雲觀廟會
白雲觀坐落在北京西便門附近。素有“天下第一觀”之稱。其前身為唐開元時所建的天長觀,金朝泰和時,更名為太極宮。元太祖時又更名為長春宮,道人丘處機於此主持北方道教。
待丘處機辭世後,其弟子清和道士又於宮的東側建一道觀,名為白雲,以此地供奉丘處機遺骨,後來長春宮漸漸變成了廢墟。
白雲觀占地麵積寬廣,宮觀巍峨,廟前有牌樓,走入山門左鍾右鼓,殿有五進,第四進殿為丘祖殿,丘處機像前有一用木疙瘩雕成的大缽,缽外刻有乾隆所題的詩,缽內可容五鬥米。據說在清代,隻要觀裏缺糧,道人即可持缽到宮中,皇帝必然要賜錢糧。
每年的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九,為白雲觀最熱鬧的日子。人們初八這天來這裏拜星神,燈節時,殿外的牆上高懸繪有古代故事的紗燈。
農曆正月十九日是邱處機的生日,觀內進香之人有不遠千裏而來的。昔日還有一些權貴在這天散錢布施,以求長生不老。
觀內外商販甚多,其中以賣食品和玩具的攤子為最多。觀的北門外有跑車跑馬的場所,從初一至十八,這裏天天下午有跑車跑馬的活動。
此外,廟會期內還有舍大饅頭、打金錢眼、扭秧歌等娛樂活動,熱鬧非凡。
進入白雲觀山門,有一座南北向的單孔石橋,名為窩風橋。橋身、橋麵為葉青石所砌。橋欄采用精美的漢白玉雕刻而成。然而,橋下沒有滾滾的流水,也沒有深潭,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旱橋,所以名為“窩風橋”。
窩風橋始建於明代,清聖祖康熙四十五年重修。後毀壞。1988年再次重修,並立重修石橋碑。
橋下兩側各懸掛一枚古代銅錢模型,上有“銅響福兆”四字,錢眼內係一小銅鍾。人們向錢眼投擲銅錢,現今用鐵片代替。若是擊響銅鍾,則為大吉大利之兆。這一活動稱為“打金錢眼”,已成為北京春節廟會民俗活動之一。
(十一)蟠桃宮廟會
三月初三的蟠桃宮廟會,別有一番情趣。蟠桃宮廟會,北京人也管它叫娘娘宮廟會。這是因為宮內主要是供奉著兩位娘娘,每年農曆三月初一至初三為廟會期。
初三這天最為熱鬧,據說這天是王母娘娘設蟠桃會的日子。屆時,坐落在東便門南的蟠桃宮人山人海,香火極旺。
清代,仕女們多在東便門內的堤柳之陰,走馬射箭。實際上這是古代踏青之俗的繼續。20世紀初,還在廟後修築了賽馬場。由於廟會之時正值暮春時節,因此氣候宜人,所以在這裏能看到各種雜耍,並能品嚐到應時的各種小吃。
如今,逛廟會重又成為百姓春節期間一項必不可少的民俗。許多地方的廟會,區別於過去在寺廟進行的傳統,改為在公園和廣場等開闊的地方舉行,主要是進行文化、貿易和娛樂活動,宗教活動已經很少了。
(十二)妙峰山廟會
妙峰山廟會始於明代,每年的農曆四月初一至十八,妙峰山開山半月餘。
幾百年來,每到妙峰山春秋兩季的廟會期間,北到東北三省,南至江浙,數十萬的善男信女湧上妙峰山,已盡虔誠之心。
在廟會期間,各地的人們采用各種方式趕往妙峰山,有騎馬、騎驢的,坐轎、步行的。但見各條上山的古香道上,人如長龍,好不壯觀。
到了夜間,隻見進香人的燈籠形成了一條條燈光閃爍的河,流光溢彩。各種茶棚善會,沿香道而列,為香客們提供各種義務服務。
最熱鬧的地方,要屬金頂娘娘廟,虔誠的善男信女們把成捆的高香仍進香池之中。還有背鞍的、滾磚的、鐲鐐的、插耳箭的、懸燈的……為了表達對老娘娘的一顆虔誠之心,有的自身施虐,有的從山下開始,一步一跪一磕頭,直到到達山頂。
妙峰山始終以香火和香會之盛著稱。沿香道,有文武香會為善男信女們提供服務。武會以技藝表演為主,又稱為“走會”或“過會”,表演形式很多,有“正會十三檔”之說。每年到妙峰山行香走會的武香會都數以百計,他們以娛神的名義歌舞於途,一直至山頂。
看會是當時多數市民和農民唯一的娛樂方式,人們為看會而逛廟,所以逐漸以廟會取得了廟市之稱。
廟會集中體現了老北京人的生活習俗。但是,早在20世紀初,隨著新式商店和公園等公共娛樂場所的出現,多數廟會都日趨冷落了,隻有妙峰山廟會依舊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