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中秋

中秋的由來

中秋節在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日,因其恰在三秋之半,又是一年中秋季八月的中間,故名“中秋”。是民間傳統的三節之一,又稱中秋節、團圓節。

在中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全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意。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鬥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果子節

中秋節,有的老北京人直接稱呼為“果子節”,因為這個時節正值桃、梨、棗、葡萄、蘋果等等各種水果豐收上市。

這些出售的果品裝飾十分講究,主要用於送禮和上供。有的果農用紙剪的“福”、“壽”、“佛”字等圖案,在蘋果未成熟時貼在上麵,這樣陽光照射不到,等果子成熟之後,揭去剪紙的,紅色蘋果上就留下了黃綠相間的圖案,外觀精美,但售價較高。

這些一般是用於饋贈親友的,有的還要裝在墊有香蒿的特製小筐裏,果筐外貼有紅綠門票,烘托出熱鬧的節日氛圍。

月餅

月餅是中秋節的特色食物。以前北京各大糕點鋪都有出售,有“自來紅”和“自來白”兩種。“自來紅”烤色較深,青一色的白糖、冰糖、果仁為餡,外皮上畫一黑紅色的圓圈,圈內用針紮上幾個小孔。“自來白”是用精白麵烤製的什錦餡月餅,有棗泥、橙沙、豌豆、山楂、白糖等餡,外皮純白。紅色小戳記號,標誌著餡的類別。也有出售提漿月餅、翻毛月餅、廣東月餅等的。

送禮用的月餅都用蒲包裝,另外還有直徑一市尺左右的特製大月餅,刻有桂殿蟾宮,玉兔搗藥的圖案,是供月用的。

兔爺攤

八月十五中秋節前後,城內城外最有特色的景致就是街頭巷尾賣“兔兒爺”的攤子。這些擺滿了大大小小的“兔兒爺”的攤子,有挑擔走街串胡同叫賣的,也有坐攤固定賣的。攤位上擺的“兔兒爺”,大、中、小都有,人形兔兒臉,非常可愛。

因八月十五是與月亮聯係在一起的,所以,街上賣的“兔兒爺”就是月宮中搗藥不止的玉兔。八月十五,成人男女各有自己的希冀與寄托,“兔兒爺”就成為孩子們娛樂的玩具。

“兔兒爺”一般是用黏土做的,較高級的是在黏土中摻入紙漿為原料,填入棋子翻塑出來。模子分正、反兩個範,待泥料八、九分幹時,取下範模,配上事先翻塑好的耳朵(俗稱犄角),幹透後在其身上追刷膠水(防止滲色),再勾輪廓、上色、描金等就算完成了。

“兔兒爺”有大有小,大者,高3尺多,買了得抬回家;中者尺餘高,可抱回家;小者僅三五寸,托在手中即可。

“兔兒爺”不論大小,均為人形兔臉。臉為粉白色,稚嫩可愛;頭戴金盔,身披彩色戰袍,威風凜凜。有的懷中抱杆,有的什麼也不拿,有的左手托臼,右手持杵。

大的“兔兒爺”背後插著寶蓋式的羅傘,小的“兔兒爺”背後插著紙做的纛旗(即護背旗)。

有的“兔兒爺”還有坐騎,如老虎、獅子、梅花鹿、麒麟、駱駝等;也有的是坐在蓮花寶座上的;有的呈短衫挑擔狀,形如小販;還有的做飲酒或跳舞狀……也有的極為簡陋,僅是一個搗藥的小白兔而已。京城的人們憑自己的願望賦予“兔兒爺”不同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