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節上
臘八節
人們通常把農曆十二月初八,稱為臘八節。漢代以冬至後第三個戊日為“臘日”,南北朝時始改為十二月初八日,古時以此時為春節的開始。
老北京人曆來把臘八視為“年禧”即將到來的信號。尤其是商家,到了這時,就要開始下達帳貼兒,準備要帳。所以人們常常一語雙關地說:“送信兒的臘八粥。”
臘八節這天,民間有煮食臘八粥的習俗。
有關臘八粥的說法,眾口不一。有祭祀神農說、有祭祖八神說、有朱元璋憶苦說、有紀念嶽飛說、有紀念佛祖說。其中說法最多,普遍為人們所接受的是紀念佛祖說。
相傳釋迦牟尼成佛之前,痛感人間生、老、病、死的苦惱,毅然舍棄迦毗羅衛國的王位,出行去尋求解脫之道。
他遍遊印度名山大川,到處訪問賢達人士。這年十二月初八日,因為又累又餓體力不支,行至比哈爾邦的尼連河畔時,昏倒在遍地卵石的大河邊,幸虧被一牧女所救。
這位牧女將隨身帶的雜糧加些野果,用泉水加熱煮成粥,一口口地喂他。釋迦牟尼多日不見水米,竟然覺得這粥美味無比,於是精神大振,在尼連河裏洗去了一路的塵埃,然後麵向東方盤腿打坐,苦思解脫之道,最終大徹大悟,成了佛陀。
從此,佛教徒們就將十二月初八日稱為佛的“成道節”。
佛教傳入中國後,各佛教寺院在每年舊曆臘月初八日這天都用香穀和幹果做成粥來供佛。
封建時代,臘八這天皇帝會將臘八粥賞賜給文武百官。雍正三年(1726年),雍和宮萬福閣就曾煮臘八粥,分給王公大臣食用。民間隨即也開始在這天煮粥食用。
在民間臘八熬粥,除了供佛祀祖外,左鄰右舍之間還常以此做禮物相互饋贈。但是,凡有親喪“守製”的則不熬粥。
臘八粥有很多種吃法,一般可根據家庭情況自行決定。舊時,米糧店一進臘月就將芸豆、小豆、豌豆、綠豆、豇豆、小米、大米、高粱米等摻在一起出售,謂之雜豆米、“臘八米”。
一般人家就將這種雜豆米加上小棗、栗子之類的幹果,熬成粥之後再加上紅、白糖,還有的加上玫瑰、木樨(醃桂花)等甜調料進食。
比較講究的家庭煮臘八粥,非常注意粥的顏色。他們一般不選用深色的雜豆,隻用糯米(江米)、薏仁米(事先得用銀針將糠心撥幹淨)、菱角米、雞頭米(芡實)、蓮子肉(去心蓮子)等原料,用以上原料煮成的粥,雪白透明,質地精細。
粥煮熟後放在蓋碗兒或特製的粥盒裏,鋪上蜜餞果脯(桃脯、杏脯、蘋果脯之類)、荔枝肉、桂元肉、桃仁、鬆子、染紅的瓜子仁和青、紅絲,謂之粥果兒;還要擺出圖案,謂之“八寶粥”。
臘八節這天,民間不光要熬臘八粥,還要把蒜泡在盛有米醋的壇子裏謂之“臘八蒜”。從臘月初八封上壇子口,放在較暖的屋子裏,和除夕夜大年餃子一起吃。
掃房
老北京把春節前的大掃除稱為“掃年”,它起源於古代人民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
據《呂覽注》載:“歲除日,擊鼓驅癘疫鬼,謂之逐除,亦曰木難。”後來,逐漸演變為春節前掃房的習俗。
在舊京城,即便是貧困的人家也要掃房。這不僅是一種迎接諸神下界的準備,而且也是年末歲尾掃除穢氣、晦氣、窮氣的象征。
老北京人常把臘月二十四作為掃房日,其實民間並不在臘月二十四日掃房,而是在臘月十五日以後,二十三日祭灶以前。
掃房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大戶人家自然不用自己動手,隻要吩咐下人們做就可以了。
一般住戶則全家老少一齊動手,將室內家具陳設一律搬到庭院,擦拭幹淨,尤其是上邊的銅活一定要打亮。
屋內主要是掃除牆角頂棚上的塔灰、蛛網,撕掉牆壁上的舊年畫,待進行粉刷或裱糊後,再貼上新年畫;把玻璃上的舊窗花撕掉,擦淨後待除夕時貼上新窗花。
對於佛堂、祠堂更要精心整理打掃,諸如香爐、蠟扡、花筒、海燈碗、供碗等祭器都必須擦亮,佛前舊聯對,掛錢等物,一律揭掉焚化。
掃房也不一定非要一天就能完成,大戶人家要三五天才能徹底清掃幹淨。
掃房以後,人們還要“擇吉”到澡堂或在家裏沐浴洗澡,剃頭理發,表示除舊迎新。
掃房結束以後,全家人就開始準備春節用的必需品,請香蠟紙碼、供品,寫對聯、買掛錢、剪窗花、買鞭炮、年畫……一切準備就緒,就到年關了。
祭灶
祭灶是古老的習俗。最早稱為“紀灶”,即紀念讓人用火熟食的先灶者。後來演變為祭祀灶神。
據《論語》、《抱樸子》的有關記載可以看出,遠古已有灶神和祭灶之舉。隻不過當時隻是在夏天舉行。相傳某人曾在臘日見過灶神現身,便以黃羊祭祀。從此,人們在臘月以黃羊祭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