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滿月

誕生禮

小孩兒呱呱墜地,一個小生命便誕生了。誕生禮作為人生的第一大禮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生育”不同於其他事情,這個禮儀的範圍要比其他禮小得多。根據《禮記》的訓誡,產婦生產後,就是丈夫也不得進入產房。

老北京人認為,人生下來的頭等大事就是“洗三兒”,也就是給出生三天的嬰兒洗澡。不管是生男還是生女,都要進行這一儀式。洗三兒的做法源於佛教的輪回說法,目的是把上世的罪孽全部洗掉,使之一生平安吉利。

“洗三兒”儀式由“三姑六婆”中的“穩婆”來主持。過去,有一種專門以接生、洗三兒為職業的中老年婦女,老北京稱之為“產婆”、“接生婆”、“接生姥姥”或“吉祥姥姥”。

生小孩兒的人家在“洗三兒”之日,近親會帶著禮物來祝賀。本家則要根據自家狀況準備酒席,但主食必須是麵條。此儀式一般在接生婆的主持下於午飯後舉行。

儀式開始,生小孩家人要先在門廳正麵設上香案,供奉碧霞元君、催生娘娘、送子娘娘等十三位神像。並在香案前的香爐裏裝上小米,當作香灰插香用,下邊壓上紙錢、紙元寶。產婦臥室的炕頭上供著“炕公、炕母”的神像,由本家年長女主人上香叩首,吉祥姥姥隨後三拜。

然後,本家將盛有以槐條、艾葉熬成湯的銅盆以及一切禮儀用品均擺在炕上。這時,接生姥姥把嬰兒一抱,“洗三兒”就開始了。

本家按風俗依尊卑長幼帶頭往盆裏添一小勺清水,再放一些錢幣,謂之“添盆”。如添的是金銀裸子、銀元就放在盆裏,如添的是紙幣、銀票就放在旁邊的茶盤裏。

“洗三兒”時,即便是窮人家也要放幾枚銅幣。

“添盆”後,給接生姥姥喜錢,恭送姥姥;儀式至此也就算結束了。

洗三的講究

在北京雍和宮的法輪殿“五百羅漢山”前,放著一個精致美觀的“魚龍變化盆”。據說,清乾隆皇帝生下三天就用這個盆洗過澡,所以後來又叫做“洗三盆”。

過去,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平民百姓生小孩兒都有“洗三”的風俗,以表示對小孩兒最美好的祝願。

清代崇彝《道鹹以來朝野雜記》記載:“三日洗兒,謂之洗三。”此用意是洗去嬰兒從“前世”帶來的汙垢,使之今生平安吉利。其實,還有一個目的就是潔身防病。

接生婆以接生、洗三兒作為自己的職業。她們都有一定的接生助產經驗,但多數都缺乏科學知識,甚至有的是文盲,連當時穩婆必讀的基本課本《達生編》都讀不下來。

即便是這樣,當時醫院少,再加上人們思想守舊,也隻能請接生婆來接生。洗三兒時還必須要請她來做主持。

“洗三”之前,本家照規矩要先準備好熬好的槐條蒲艾水、木盆、圍盆子、新梳子、新攏子、胭脂粉、豬胰皂團、新毛巾、銅茶盤、艾葉球兒、錢糧紙碼兒、生熟雞蛋等等,若生的是女孩,還要預備繡花針,給女嬰紮耳朵眼兒。

“洗三”之日,通常近親會帶一些油糕、桂花缸爐、破邊缸爐、雞蛋、紅糖等食品或者送些小孩所用的衣服等作為禮品。本家會根據自家的經濟狀況準備酒席,不管是豐是簡,其主食必定是麵條,俗稱“洗三麵”。坐席時,自然是收生姥姥坐在正座上,以上賓之禮待之。

“洗三”儀式通常在午飯後舉行,由收生姥姥具體主持。首先,在產房外廳正麵設上香案,由收生姥姥對著神像行三拜之禮。然後,本家將盛有以槐條、艾葉熬成湯的銅盆以及一切用品擺在炕上。這時,收生姥姥把嬰兒抱起來,“洗三”也就算正式開始了。

“洗三”時,本家依長幼要往盆裏添一小勺清水和一些錢幣,還可以添些桂元、荔枝、紅棗、花生、栗子之類的喜果,是取“早立子”、“連生貴子”、“連中三元”的諧音,希望圖個吉利。有錢人為顯闊氣,會放些首飾,貧窮人家也就放幾枚銅錢。此謂之“添盆”。

人們往裏邊添什麼東西,收生姥姥會說什麼祝詞,讓本家和來賓們都高興。

“添盆”後,收生姥姥便拿起棒槌往盆裏一攪,隨口說道:“一攪兩攪連三攪,哥哥領著弟弟跑”,這才開始給嬰兒洗澡。收生姥姥一邊洗,一邊還會念叨祝詞,什麼“先洗頭,作王侯;後洗腰,一輩更比一輩高;洗洗蛋,作知縣;洗洗溝,做知州”。

隨後,將艾葉球兒點著,以生薑片作托,放在嬰兒腦門上,象征性地炙一炙。再給嬰兒梳頭打扮一下,說什麼:“三梳子,兩攏子,長大戴個紅頂子;左描眉,右打鬢,找個媳婦(女婿)準四襯;刷刷牙,漱漱口,跟人說話免丟醜。”用雞蛋往嬰兒臉上滾一滾,說什麼“雞蛋滾滾臉,臉似雞蛋皮兒,柳紅似白的,真正是愛人兒。”

洗罷,把孩子捆好,用一棵大蔥往身上輕輕掃三下,口中說道:“一打聰明(“聰”與“蔥”諧音),二打伶俐。”隨後叫人把蔥扔在房頂上(有祝願小孩將來聰明絕頂之意)。

又拿起秤砣輕輕往孩子身上按幾下,希望小孩兒將來在家庭、社會上有很重要的地位。還拿起鎮頭三比劃說:“長大啦,頭緊、腳緊、手緊。”(祝願小孩長大後穩重、謹慎。)再把嬰兒托在茶盤裏,用本家準備好的金銀錁子或首飾往嬰上身上一掖,口中說道:“左掖金,右掖銀,花不了,賞下人。”是祝願小孩兒長大後福星高照、財源廣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