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晴天三尺土,下雨一街泥:(1 / 2)

1.晴天三尺土,下雨一街泥:

老北京的道路

元代的街道寬闊而整潔

元大都時,北京的街道是有一定規製的,大街寬24步,小街寬12步,胡同寬6步,當時的一步為5尺,約合1.5米,由此估算當時的大街寬度為36米,小街寬度為18米,當時大概是人口較少的原因吧,街麵異常幹淨和整潔。

到了明代,街道的規製發生了一些變化。例如從正陽門到永定門的這條中軸線上的主幹道的寬度是25~28米。元、明時期的地安門大街,到了清末隻有15.7米寬了。

前門大街西側的珠寶市街、糧食店街原來是前門大街的一部分,由於攤販到街頭擺攤,時間一久,竟被隔成了兩道街,街道的寬度自然比不上從前了。前門大街東側與大街平行的果子胡同等大概也是這樣形成的。

元大都時期北京的街道的寬闊、整潔曾使意大利人馬可·波羅讚不絕口:“街道甚直,此端可見彼端,蓋其布置,使此門可由街道遠望彼門也。”由此可知,如果街道環境條件不好,在遠處是難以由此門望見彼門的。

明清時的街道黃土彌漫

到了明代,大街寬度約為25~28米,小街約為12~15米寬,胡同約為5~6米寬。到了清末,一般的街道隻有9~12米寬了。

在東城鐵獅子胡同西口,聯接著一條很短的街道,名叫寬街,其實這條街也很窄小,之所以叫寬街,可能是與其它街道相比,它是那一地區最寬的一條街。當時一般的胡同也就是3~5米寬,最窄的胡同隻剩下55~65厘米寬。

明、清兩代北京城裏的街道,多數是黃土路,隻有王府井大街,東單、西單、鼓樓大街是石渣路,前門、打磨廠、西河沿地區是缸磚或石板路。

馬路中間是走車馬的甬道,兩側除了擺有各種雜貨攤外,還要有行人通過。

那時的馬路是中間高,兩側低,像一道緩坡。兩側的人行道約占三分之一,甬道占三分之二。鋪路用的黃土既鬆散又幹燥,馬路上麵常有很厚的一層浮土,刮風時塵土飛揚,過往行人被刮得滿身滿臉都是土。

北京地區幹旱少雨,可是一旦下起雨來,土路便成了泥路,泥漿堵塞了暗溝,泥沙隨雨水進入護城河,使河底抬高,甬道兩側瀦留的雨水,甚至灌進居民院內,淤泥進入暗溝,使得暗溝年年掏,年年堵。

黃土鋪就的道路本來強度就不夠,加上沉重的車輛反複碾壓,使其更加難走。有的市民將鋪路的黃土挖走,用來做煤球,貧民在路邊的小攤上吃完飯後隨手將殘湯剩菜倒在路上,賣菜的小販也會把菜根、菜葉順手扔掉。更有市民隨地大小便,以致街道胡同的環境極為低劣。

年久失修、坑窪不平的街道,還會使坐在驢車、騾車上的乘客遭受顛簸之苦,因而,每當有皇帝經過某段街道之前,一定要先用黃土墊地,淨水潑街。

老北京城的街道狀況之所以如此之差,一方麵屬於技術上的原因,另一方麵與朝廷財政經費不足也有一定的關係。在清朝雍正年間,修一條6.6米寬的普遍街道,平均每尺道路的費用為5.3兩白銀,但據資料顯示,其時,修建某條5000米長的道路,竟然耗費白銀8萬兩,這種巨額消耗自然使朝廷承受不起,但我們從其中也窺見了當時各級官員貪汙腐敗的現象。

當時的北京人,上至王公貴族,下到平民百姓,無不對京城道路的惡劣狀況表示不滿,但是政府要征收交通稅用來修路,王公貴族和平民百姓又都堅決反對。清政府對此也無計可施。

直到1904年,王府井、東華門、東長安街等十幾條路被清政府鋪成石磚路,才在民間留下了“清末修道”的口碑。這一舉措大概是清末新政的一部分。

民國才修建了第一條瀝青馬路

民國時期,一些通往市區的馬路和通往外省市的公路在北京城內開通。

1917年修建了京通公路,這條路西起朝陽門外大黃莊,東至通縣新城南門,道路寬6米,長10千米。

後來又陸續新建、改建了北京通往天津的公路,北京通往山海關的公路,北京通往承德、保定、張家口的公路。

這是一些低質量、低標準的公路,不但路麵狹窄,凹凸不平,而且遇上下雨,常會翻漿。

從民國成立到1949年新中國誕生,北京的公路總長還不到215千米。

從1913年起,由市政公所主持,逐步拆除了皇城,開辟了多條貫通南北、東西的大道,填築了明壕,改修了暗溝,到1918年已修築道路120餘段,大多是土路,1915年修築了第一條瀝青馬路。

自1949年起,北京的街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人民政府的領導下,街道兩旁堆積多年的垃圾被清理的幹幹淨淨,全城的街道都鋪上瀝青,新鋪的柏油路還擴寬了路麵,如東、西長安街就擴至80米寬,從而徹底改變了老北京交通狀況落後的麵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