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從小穿起,靚麗人生:老北京的兒童服飾
呱呱墜地,嬰兒衣裝知多少
舊時,孕婦臨產前的一個月,娘家母親要親自到姑爺家給女兒“催生”,祝願女兒早日平安順利地分娩。“催生”這天,要將做好的一整套鋪蓋褥子、衣服鞋帽,帶到女兒家,送給即將出生的嬰兒。
為嬰兒準備的衣物,根據娘家的經濟狀況,略有差異。一般家庭要給嬰兒準備的衣物大致有:
頭擋兒:嬰兒出生之後,為使頭部不招風,所以用布袼褙剪成兩、三尺長的“凸”形的“小圍屏”,外表縫上紅色的綠羅綢緞或布料的麵子,有的大戶人家還要繡上編幅、雲紋等吉祥圖案,或繡上“長命百歲”等祝詞。等嬰兒降生後,立於嬰兒的炕前,將頭部擋住。
小枕頭:用彩色花布或紅綾緞縫製而成的直徑不足三寸,呈小圓滾子式,上麵掛著一個紅布縫成的“小紅葫蘆花兒”,用以“壓邪”。枕頭裏邊有放綠豆的,據說是為了清小孩頭火,也可以裝小米或穀癟子、穀糠等物。外邊蒙上一塊繡著吉祥圖案的小枕巾。
花洋布麵、白洋布裏的小棉褥子一條;小棉被、小夾被各一條。
單、夾、棉對襟長袖小衣裳各一件,沒有扣眼和鈕扣,而是用小飄帶紮係。
開襠褲:單、夾、棉各一件。款式分為普通中式褲、連腳褲兩種。連腳褲是褲腿有底,連腳兜住,腳脖子處係以細布帶兒,形成褲、襪、鞋三位一體的穿戴物。
尿布若幹塊:分大尿布、小尿布兩種。大尿布的尺寸一尺多寬,二尺餘長,多用藍布裁成。嬰兒降生後,大尿布將其腰部裹起來,用布帶係好;小尿布墊在屁股後麵,以戒於屎尿(可以隨時換洗)。為防止嬰兒腿部彎曲,雙腿也用大尿布裹好。
除此之外,嬰兒滿月時,姑家、姨家一定要主動給小孩做幾件小衣裳。一般是姨家出錢買衣料,姑家出工製做。
或者兩家各買一塊不同顏色的衣料,給小孩縫件衣服或褲子,將衣袖和褲腿故意做成兩種顏色,為的是給小孩辟邪,據說小孩穿這樣的衣服,可以祛病除災。
以前,出天花是小孩出生後的一大災難,稍有怠慢,孩子不是喪命,就是會留下滿臉麻子。所以,僥幸逃過此類之後,大人們就會到左鄰右舍去收集些布頭,做成百家衣,認為這樣可以消災避禍,長命百歲。
俗中有雅,農村幼裝多變化
農村服裝中的精華要數那裏的童裝,因為它不僅鄉土味最濃,體現著當地的民風,而且俗中帶雅,可以稱得上是一種民俗工藝品。
嬰兒的服裝,鞋帽、飾物最具有特色。嬰兒還沒有出生之前,衣服鞋帽、被褥就已經準備齊全了。
紅色象征吉祥,所以嬰兒衣服多為紅色,並鑲以黑色的“和尚領”(即大領),下擺隻是沿底邊縫上一行,外露毛茬,名為“毛衫”,用飄帶代替紐扣。其實就是紅底黑領的僧衣。
還有用平日裁衣剪下的邊角碎塊,不拘顏色地拚在一起,連綴而成的“百衲衣”。這種衣身為求美觀,多以紅、黃、藍、綠、紫等各種醒目之色進行搭配。衣領則多為黑、灰兩色的大領。
據說嬰兒穿僧衣,閻王、小鬼便找不著,拘不去,比較容易養活。
京郊鄉下還有一種特有的嬰兒穿戴物——嬰兒沙袋。沙袋的上半部分跟坎肩兒類似,兩側肩釘有活絆(算盤疙瘩),以方便隨時脫下來換沙土。
如果天氣較冷,要先將沙子在鍋裏炒熱,然後稍晾一下,不燙手即可裝入沙袋,給小孩穿上,蓋上小棉被子。這樣,嬰兒的大小便就全部滲入沙土裏了,隻要隨時換沙土即可,不需要經常清洗沙袋。
通常一個嬰兒要置備兩、三條這樣的沙袋,富裕人家更多。
沙袋一般可以用半年以上,等到嬰兒六個月時,會坐著了,才撤去沙袋。這時,可以將沙土炒熱,倒在炕頭上,作為嬰兒的屎尿窩兒。
嬰兒的被褥古時稱為“繈褓”。通常被子為花麵白裏;褥子為花麵,鑲有黑色或藍色的邊條。被、褥內的棉絮根據季節而定。
嬰兒的枕頭套布質不盡相同,有錢的用花布,窮苦人家一般用色布。枕頭裏邊裝的是小粒的五穀雜糧,以免硌壞小孩的頭。另外還要裝一些棗、栗之類的“喜果”,取“早立子”之意。
嬰兒的小帽子是用花布做成的,而且必剪一條紅布飄帶或紅布小葫蘆,縫在上邊,以祛病驅邪。
小孩滿月後,要“挪臊窩兒”即抱著回娘家。男孩要戴一頂虎頭帽,女孩要戴一頂鳳頭帽。窮苦人家簡而化之,媽媽帶著小孩回娘家住上幾天即可。
1歲至5歲的幼兒,男女衣服開始有區別。男孩上衣為對襟的,女孩上衣為大襟的。褲子皆為活襠(即開襠),以便於屎尿。隻是男孩的前襠開得稍大一點兒,女孩的前襠開得略小一點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