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烤鴨
京品名肴,享譽中外
北京烤鴨,被譽為“天下美味”,它以色彩紅豔,肉質細嫩,味道鮮美,肥而不膩而譽滿海內外。
據說,北京鴨是一種特製純白京雞,它是當今世界最優質的肉食鴨之一。相傳,當年元代皇帝圍獵時偶然獲得此鴨種,經過特殊的填喂方法育肥後,食之味道特別鮮美,遂流傳下來。
一百多年前,北京鴨曾傳至歐美,因品種優質,被列為世界名貴鴨種。
在我國,烤鴨的曆史非常悠久。早在1600多年前的南北朝的《食珍錄》中就已有“炙鴨”。
元朝時北京地區開始出現“燒鴨子”的記載,燒鴨子就是“叉燒鴨”,這是近代和現代烤鴨的前身。
現在北京烤鴨的烹製方法始於明朝。明宮最早用來烤的鴨是南京江寧縣湖熟鎮的“蘇北鴨”,俗稱為“貢鴨”。
從永樂年間開始,明廷開始使用肥厚多肉的北京鴨,為了增加鴨菜的風味,使鴨子入口酥香,肥而不膩,又采用炭火烘烤,所以被皇宮取名為“烤鴨”。
明代著作《明宮史·飲食好尚》記載:北京“則燒鵝、雞、鴨。”看來當時烤鵝、烤雞、烤鴨已成為北京風味名菜。
到了清朝,烤鴨成為備受清宮皇室歡迎的一道禦用菜,據清文獻中記載,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乾隆皇帝在陰曆三月初五到十七日的十三天中就吃了八次烤鴨。
有了皇帝的帶頭,達官顯宦、商賈士紳,一時以吃烤鴨為時尚,君臣共同吃、宮內宮外一齊烤,使烤鴨製作技術愈來愈精,最終變成享譽中外的一道名菜。
從宋代開始,人們為了使鴨肥嫩好吃,就創造了“填鴨”的快速催肥法,到清代這種技藝更加完善。據《光緒順天府誌》記載“本土鴨之肥大,勝於他處,有‘填鴨子’之法,取毛羽初成者,用麥麵和硫磺拌之,張其口而填之;填滿其嗉即驅之走,不使之息。一日三次,不數日而肥大矣。”
北京填鴨要求從蛋孵出到宰殺,必須100天之內填喂成25公斤以上。如果超過100天才養成,鴨肉就不會鮮嫩。
鴨坯的製作方法
將鴨子宰殺褪毛後,在鴨子的右膀下挖個小洞,從這個小洞伸進二指,把鴨子的內髒取出,然後用淨水把鴨子裏外洗淨,用嘴把鴨皮吹鼓;找一節秫秸插進鴨屋裏,再從鴨膀下的洞灌入清水,用絲線將洞口縫上。
一切停當後,用大鍋燒開水淋澆鴨身,大約四次。
澆均勻後,趁熱刷上飴糖水,大約兩次,均勻為止。然後,放通風陰涼處晾一天左右,待鴨皮見幹,即可備用。
以上步驟稱為製作鴨坯。
老北京經營烤鴨的店以便宜坊、全聚德兩家名氣最大,至今興盛不衰。
便宜坊開業於清鹹豐五年(1855年),至今已有140多年的曆史,以經營燜爐烤鴨而馳名。
全聚德創立於同治三年(1864年),至今已有130多年的曆史,以經營掛爐烤鴨而著稱。
不論是燜爐還是掛爐,使用的鴨坯子全是一樣的,隻不過是烤法有所區別。燜爐在前,掛爐在後,燜爐技術複雜;不易掌握,掛爐較簡單,便於掌握,適合大眾消費,故北京烤鴨掛爐多於燜爐。
燜爐烤鴨的製作方法
烤鴨的最早製作方法就是采用燜爐製作。在清朝時,掛爐是烤小豬的。
據清乾隆時成書的《帝京歲時記勝》記載“南爐鴨、燒小豬、掛爐肉。”文中的“南爐鴨”指的就是便宜坊式的燜爐烤鴨。“燒小豬,掛爐肉”,說的是掛爐烤的整小豬。
燜爐是地爐,它的爐身用磚砌成,大小約一立方米。當燜烤鴨子前,先用高粱稈的炭火將爐膛的溫度燜烤合適。
燜爐用的是暗火,技術性強,掌爐人必須掌握好爐內的溫度。如爐火大了,爐內溫度過高,鴨子就會烤焦烤壞;爐火小了,溫度過低,鴨子就烤不熟。
燜爐烤的鴨子,外皮油酥,肉鮮嫩,肥而不膩,並出肉多。
米市胡同的便宜坊、鮮魚口的便宜坊和其他“坊”字號的烤鴨店,都是燜爐烤鴨。
掛爐烤鴨的製作方法
掛爐烤鴨出自於宮廷,後經過民間的不斷改進,已發展成為京菜的代表。全聚德烤鴨店經營的是掛爐烤鴨,掛爐烤鴨的製法是:
在烤鴨爐內填果樹枝點燃,待火焰溫度達250℃,爐溫升至180℃時,將晾好的鴨坯挑掛在爐內鴨杠上。
先烤右鴨身,依次烤左鴨身、脊部,最後烤鴨脯。待鴨皮呈棗紅色時,將鴨用杆挑起,進行燎烤襠部,使鴨渾身顏色均勻。經45分鍾後烤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