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角樓與東南角樓(1 / 2)

紫禁城角樓與東南角樓

在古代,我國天文學家把天上的恒星分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

三垣包括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在三垣中央,居於中天,而且位置永恒不變,因此有“紫微正中”之說,成了代表天帝的星座。

為天帝所居的天宮,稱“紫宮”,所以,天人對應,因既喻為“紫宮”,又是“禁地”,故稱皇帝所居的皇宮為“紫禁城”。

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在取得帝位後,決定遷都北京,隨即於1406年開始營造紫禁城宮殿,至1420年才終於落成。

在紫禁城城牆的4個城角上,各矗立著一座九脊的角樓。四座角樓統稱為紫禁城角樓,不僅構成嚴密的保護線,同時也形成了紫禁城內封閉的生活模式。

角樓造型優美,玲瓏俏麗,金光閃閃的寶頂,三層飛簷上的金黃色琉璃瓦,朱紅色的明柱和窗扉,藍綠色的彩畫,相互輝映,交織在一起,增加了綺麗神奇之感。

令人稱奇的是,角樓的結構複雜迷離,它有成千上萬個構件,卯榫相連,嚴絲合縫,確實是巧奪天工的傑作。建造得十分引人注目。

紫禁城角樓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完全采用木架鬥拱形式結構。角樓內幹淨利落,沒有一根落地的柱子,更沒有樓梯、樓層。

角樓建在城牆上,偌大的一個建築沒用一根釘子或是其他的金屬作為支撐,它采用三種斜牽的建築屋頂,屋頂有8個股9個脊,就是說屋頂由八九七十二個脊組合而成。

翹起的簷角層層疊疊,蔚為壯觀。這一建築在我國已經有500多年的曆史了,而且它們在幾百年的曆史變遷中仍然安然無損。

角樓複雜而華麗的建築構造,相傳在明代建造的時候,著實為難了一番木匠師傅。在角樓的曆史上曾經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明朝的燕王朱棣在南京做了永樂皇帝以後,因為北京是他做王爺時候的老地方,就想遷都北京,於是就派了親信大臣到北京建皇宮。

朱棣告訴這個大臣:要在皇宮外牆,也就是紫禁城的4個犄角上,蓋四座樣子特別美麗、能“眼觀四麵,耳聽八方”的角樓,每座角樓要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並且命他做這個管工大臣。

管工大臣領了皇帝的諭旨後,心裏非常發愁,不知如何蓋這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角樓。

他到北京以後,就把81家大包工木廠的工頭、木匠們都叫來,跟他們說了皇帝的旨意,限期三個月,叫他們一定要按期蓋成這四座怪樣子的角樓。

工頭和木匠們對這樣的工程都沒把握,隻好常常在一塊兒琢磨法子。

3個月的期限一轉眼就要到了,工頭和木匠們木匠師們冥思苦想,卻仍然沒有想出一點頭緒來。他們做了許多樣式,也都不合適,因此大家都非常著急。

恰當時,正是三伏天,熱得人都喘不上氣來,加上心裏煩悶,工頭和木匠們坐臥難安。其中,有一位木匠師傅,實在難受,就上大街閑遛去了。

他走著走著,就聽見老遠傳來一片蟈蟈的吵叫聲,接著又聽見賣蟈蟈的一聲聲地吆喝:“買蟈蟈,聽叫去,睡不著,解悶兒去!”

他走近一看,是一個老頭兒挑著許多大大小小高粱杆編的蟈蟈籠子,在沿街叫賣。其中,有一個用細高粱杆編製的蟈蟈籠子,精巧得跟畫裏的一座樓閣一樣,裏頭裝著幾隻蟈蟈。

木匠師傅想:反正是煩心的事,該死的活不了,買個好看的籠子,看著也有趣兒,於是就買下了。

木匠提著蟈蟈籠子,才回到工地,大夥兒就過來指責木匠,說他不該買這不停叫地玩意,打擾大家休息。本來,木匠想請大家過來玩玩、解解悶,可他話還沒出嘴邊,就覺得籠子有些特別。

於是,他就仔細地端詳籠子,並好奇地把蟈蟈籠子的梁啊、柱啊、脊呀細細地數了一遍又一遍。大夥被他這一數,也吸引得留了神,靜靜地直著眼睛看著,一點聲音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