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6
【鏈接】老北京的民間雜聞趣話
老北京由於生產力比較低下,人民生活相對貧困,所以,為了生存,人們不得不從事五花八門的行業,由此就產生了一些在現代看來令人費解和滑稽的生活場景和現象。
拉駱駝
清末民初,北京人生火取暖都是用京西門頭溝礦區的一些小窯出的煤。當時交通工具落後,主要靠大車載、小車推和駱駝馱到城裏。
秋冬之際,人們常常能看見從西便門進城的一串串馱煤的駱駝徐徐而過。由於駱駝耐饑、耐寒、耐勞,四隻肉掌走沙不陷,走冰不滑,而且用著經濟,所以,當時的不少大戶人家,乃至官府都是使用駱駝進行運輸。
駱駝背上馱的煤,都用粗線織的長口袋裝,每隻駱駝能馱400斤左右。
拉駱駝的用繩子的一頭兒係在被穿透的駱駝鼻間骨,另一頭掛在前駝的馱物上,這樣,他隻在最前麵拉著頭一隻,後邊的十隻、八隻都跟著走了。
一串駱駝的尾駝,脖子上都係個響聲甕聲甕氣的大鐵鈴鐺。拉駱駝的在前麵隻要聽到丁丁當當鈴聲,就知道沒有脫隊的,就放心大膽地拉著駱駝隊走去。而住在城裏的人隻要聽到駝鈴聲,就知道送煤的來了。
捆貨繩
捆貨繩雖然是個不起眼的東西,但它在舊北京卻是各商家須臾不可或缺的物件。
20世紀20年代或更早些,北京賣魚的用馬蘭穿透魚的下唇使顧客拎著,賣油條、焦圈也用馬蘭穿上掛起來。
當時,果局子、餑餑鋪一般使用碎麻紡成的單股麻繩兒。把二尺長的大繩軸吊在屋頂上,隨抻隨捆,捆好用剪刀剪斷。
店鋪一般都準備紅、綠、白三種顏色的麻繩兒。送喜事或壽禮的鮮果包兒、點心匣子必須用紅麻繩捆紮,送白事的禮物一定用白麻繩,顧客買自用的東西,紅、綠繩皆可,一般不用白的。
30年代時,有些店鋪開始使用線坯子粘糊軋成的扁繩兒。繩的兩邊或紅或綠,中間一條兒是白的,比起麻繩兒捆紮省事,看著也順眼多了。這樣扁繩體積小而有長度,把繩軸兒放在櫃台的軸架上隨捆隨神比較方便。與此同時又出現了用牛皮紙搓成的盤繩捆紮貨物。
“單袢拱”
在沒有機動車和牲口車的年代,北京街巷常見的運輸工具是獨輪木推車。
這種車車架中間裝著鐵瓦木軲轆,在兩邊車架上載人載物。
推車人肩上挎起車把上的背帶,抄起車把拱著推,清代早期人們管這叫“單拌拱”。
賣瓜、賣菜、賣果子、賣切糕等小販,常常推著這種車子沿街叫賣。
還有賣水的水車子。左右車架上各固定一隻長圓形木桶,桶下部外側有直徑寸許的放水孔,放水孔上塞有一個木塞子,用時打開,用完則塞上。
由於水比較重,車子推動時,壓得車軸吱呀吱直響,桶裏的水也沿著木塞子滴瀝滴瀝灑在地上。冬天常見水車子沿途兩溜越凍越厚的冰蛇子。
在各城門口,還有人用這種車推人掙錢。
那時,有的人下鄉串親戚或辦事,就坐這種車。推車人一次推兩人,車的兩旁各坐一人,實在等不著兩個坐主兒,隻好一側坐人,另一側襯塊大石頭保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