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5
名伶的悲涼人生
據說,鬆柏庵原是清朝一個王爺的家廟,後來,這位王爺放了外任,歿於任上。他的側福晉扶柩返京,把王爺安葬之後,帶發出家,直至終老庵中。她在垂幕之年,把鬆柏庵贈給了梨園館使用。
在鬆柏庵左鄰,大約有六十多畝梨園義地。這裏荒涼遍布,荊棘雜陳,見證了藝人們的悲慘命運。
在義地安葬的,有功成名就的藝術前輩或名家眷屬,如著名老旦文亮臣,著名武醜王長林,金派花臉金少山,武生泰鬥楊小樓(原係寄葬),以及尚小雲的母親,於連泉(筱翠花)的父母及其夫人,姚玉芙的父親等等。
而更多的則是默默無聞的底層演員或樂手。其中,有凍餓而死的,有英年早逝的,他們的悲慘境遇,真是不可名狀。
即便是稍有些名氣的中層演員,也要完全靠“趕包”演戲而維持一家人的生活。這些演員們往往要在演出之餘,奔波於大街小巷,或沿街賣報,或經營些小玩藝,賴以維持全家食用。更有甚者,則是晚上登台演戲,白天卻去充當紅白喜書的“執書”。
所以許多人慨歎自己“台上金銀(指道具)流水過,台下全無一粒糧”的淒涼處境。
那些收入可觀的藝術大師,雖生活寬裕,但也常常逃脫不了各種勒索盤剝和舊社會的重重陷阱,到頭來也是生活慘淡。
大家熟知的號稱“金霸王”的名淨金少山,可謂功勳卓著、聲名顯赫了,一場戲可以拿到數百銀元,但到臨終之時卻隻落得連副棺木也買不起,隻能靠同業資助才在這冷清的鬆柏庵旁有一塊安息地。
金少山是著名花臉金秀山之子,在藝術上師承何桂山、穆鳳山兩家之長,戲路寬廣,加上他那得天獨厚的嗓音,青年時即在舞台大名遠揚,深受廣大觀眾的好評。
按說,他的收入是相當可觀的。但他性格豁達豪爽,愛好甚廣,加之他喜歡聽評書吸鴉片,還喜歡養花種草,收藏珍貴工藝品。更奇怪的是他不但喜愛養鳥,而且還花重金買了一隻老虎和猴子。就這樣他把全部銀兩花得精光,有時甚至負債累累。
少山先生是完全憑借他那精湛的技藝贏得聲譽的。他對上層的有權勢的人,從無奴顏媚骨之態。有一次,南京一位權高位重的常先生,請少山到家裏演堂會,他稱病不去。
那個姓常的便派人,把他強行帶去演出,他踉踉蹌蹌跑上場後剛開始唱就假裝暈倒在台上,常先生也拿他沒辦法。
還有一次,上海的青幫頭子黃金榮特地去看他演出的《法門寺》,他知道後又誤場了。當時黃金榮氣怒萬分,揚言要治他的罪,但待到少山先生上場念罷“引子”,贏得了滿堂彩聲之後,黃金榮再也無話可說。
相反,少山先生對身處底層的貧苦行業的人們,卻深懷同情之感,常常伸出援助之手。就連炎日下的交通警察,一見金老板的車子經過,也要舉手致禮;戲院後台的消防警察見金老板進門,也都躬身參拜……
他對同行下屬,則更重義氣。有時,還要親手做一鍋北京風味的鹵煮小腸,拌好佐料後,分給大家吃。
1948年,這位享有名氣的藝術家與世長辭。盡管他稱得上是京劇界怪傑,但還是沒有逃脫舊時代的困境,最終也葬死在鬆柏庵旁的義塚裏。慈禧看戲的趣聞
慈禧看戲上癮。戊戌變法失敗後,她想點出戲,警告一下光緒,於是她選了一出《打龍袍》,打發人去請光緒看戲。光緒心裏很煩,也沒心情看戲,可太後傳話又不得不去。
在演到包公打袍的時候,慈禧看看左右,說:“兒子忘了母親,大臣也可以忘掉君王,別說打龍袍,就是打皇上也是理所當然的。”
光緒裝作沒聽見,慈禧掉過臉來問光緒在眾大臣中誰能當包拯。光緒聽出來裏邊挖苦的意思,呆呆地坐在大戲台底下,一聲不吭。
慈禧見光緒不作聲便吩咐他下去。光緒站起來,向慈禧請了安,就走了,隨從的小太監也跟了出去。
慈禧看見小太監,又冒出一個主意,想讓小太監們學演戲。於是他便讓太監總管在宮外找個武把子教小太監幾出武打的小戲。
武把子誰也不願做這個差事,因為小太監不是科班出身,身子骨單薄不說,還吃不了苦。可沒辦法還是得教。
一招一式還好,可要連起來就難了,最後,教戲的想了個辦法,凡是一個太監出手之後,就說“該您啦”,那個太監還手之後,也說“該您啦”,費了九牛二虎的勁,總算把戲聯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