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7
“傳國玉璽”的離奇經曆
故宮的珍寶館裏,珍藏著一枚傳國玉璽,玉璽上刻著“製誥之寶”四個篆字,紐子上雕著兩條飛龍,在柔和的玉光襯托之下,飛龍騰空飛躍,活靈活現。
據傳,漢朝元帝的時候,匈奴王呼韓邪為了和漢朝和好,帶著豐厚的聘禮,親自到漢朝的都城長安求婚。漢元帝把宮女王昭君許配給了呼韓邪單於並且賞賜了很多珍品,這枚羊脂玉璽就是其中的一件。
呼韓邪單於得到這顆玉璽,激動不已。當時匈奴正在戰亂當中,他們為爭奪匈奴王的位子而互相廝殺。呼韓邪單於為得到漢朝的支持,千裏迢迢到長安來求婚。
漢元帝贈送的這顆玉璽上刻著“製誥之寶”四個字,表示漢朝支持呼韓邪單於,而且隻承認呼韓邪是匈奴王。後來,呼韓邪終於平定了戰亂,這枚玉璽自然也就成了鎮國之寶,匈奴首領視若己命。
元朝時,元世祖忽必烈在大都的宮廷裏特意修了一座八角琉璃塔,妥善收藏這枚傳國王璽。元朝曆代皇帝都將這枚玉璽奉若神明,直到元朝末年朱元璋攻破大都時,元順帝在倉皇出逃時,仍不忘把玉璽隨身帶著。
元順帝帶著玉璽一直跑到了漠北,隱姓埋名藏了起來。從此之後,傳國玉璽也就下落不明了。直到二百年以後,蒙古一個牧羊人在放牧時,一隻老綿羊在吃草時無意中將其刨了出來,牧羊人於是將這塊來曆不明的東西獻給了元順帝的後代博碩克圖汗。經過文臣謀士的細致鑒別,終於考證出這就是失傳多年的傳國玉璽。
明朝末年,漠南蒙古有一個察哈爾部,首領叫林丹汗,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嫡係子孫。林丹汗力圖恢複祖業基業,積極進行統一蒙古各部的大業,當他得知博碩克圖汗得到傳國玉璽之後,立即派人送去一封信,表示願用萬匹良馬換取傳國玉璽。但博碩克圖汗不同意,因為他也想得天下,有了這傳國玉璽,才能名正言順。
於是林丹汗率領十萬大軍來進攻博碩克,雙方激戰數月,最後博碩克圖汗兵敗被殺,林丹汗得到了這枚傳國玉璽。
當時林丹汗在蒙古所向無故,但其相鄰的女真族卻是他的強大對手。皇太極稱大汗時期,得知傳國玉璽被林丹汗得到,決定從林丹汗手中將傳國玉璽奪過來。他決定采取偷襲的辦法,奪取傳國玉璽。
一天夜裏,林凡汗喝醉了酒,正在宮殿內昏睡,皇太極的金兵從天而至,他們殺了林凡汗,奪走了玉璽。
皇太極得到傳國玉璽後,降服了漠南、漠北和漠西,不久就在盛京登帝位,改國號大清。
從此,清宮每年就要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清朝的帝王們認為正是由於這顆傳國王璽的保佑,基業才能穩如泰山。
到了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時候,據說溥儀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時,什麼都沒帶,隻隨著帶了一個皮箱,玉璽就被藏在了皮箱的夾層裏。甚至在他當傀儡皇帝時,也堅決不肯交出這枚傳國玉璽。
日本投降後,溥儀被關在撫順的戰犯管理所。他這才從皮箱夾層中拿出這顆王璽,交給了國家。造錢爐的傳說
龍慶峽穀裏有個六丈深的溶洞,據說清鹹豐年間這個洞裏曾有人私鑄過銅錢,所以這洞也叫“造錢爐”。
傳說很久以前,龍慶峽外古城村住著一戶姓王的人家,王家有兄弟倆,老大是個小爐匠,給人家釘鍋鋸碗,掙點生活費;老二是個鐵匠,自己生一盤爐子,打造一些鋤頭、鐮刀等家具。兄弟倆都能勉強養家糊口。
有一年大旱,進了六月種子還未發芽。到了秋天,田裏顆粒無收,一時,市井的糧食貴得比金子都值錢。王家兄弟倆買賣也不好做,人們連糊口的糧都沒有,誰還有錢釘鍋鋸碗,打造家具?可日子總得要過,這天王爐匠的兒子哭著喊著要吃燒餅,可家裏實在沒錢了。王爐匠的媳婦生氣地說:“你當咱家有造錢爐呢?”
這一說,正好提醒了王爐匠。現在日子不好過,何不憑自己手藝造錢,若有了錢,全家就餓不死了。於是他找來兄弟王鐵匠,兩人商量著,反正橫豎都是死,也就豁出去了,於是兄弟倆收集了一些廢銅,帶上打造錢的家具,出村找地兒去了。
兩個人轉悠了一圈,偷偷地鑽進神仙院溝(即現在的龍慶峽裏),這個地方兄弟倆早就知道。以前上山打柴時,他們曾來過這兒,覺得比較安全。
到了洞裏,兩個人稍稍收拾一下,就開始盤爐壘灶,打造銅錢。王爐匠心靈手巧,他們造出的銅錢經過反複修改,足以以假亂真。
兄弟倆將自己鑄造的錢,悄悄拿回家買糧度荒,也分給村裏的一些窮鄉親。鄉親們有了錢,都順利地度過了饑荒年。這一年古城村幾乎沒有餓死人的現象發生,村民們為此很感激王家兄弟倆。
可誰知私自造錢的事讓村裏的財主知道了,財主到官府告發了他們,官府的人將兄弟倆抓了去,判了死刑。村裏人都記著兄弟倆的好處,每次上山打柴路過造錢的那個山洞時,都會進去燒柱香,拜上一拜。倒貼“福”字的由來
我國民間過年過節,有貼“福”字的習俗,人們常常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福”氣到了的寓意。關於倒貼“福”字的來曆有三種傳說。
第一種恭王府說。清鹹豐年間的一個春節前夕,恭王府大管家為在恭王爺麵前露臉兒,寫了幾個鬥大的“福”字,叫人貼到庫房和王府的大門上。可那個仆人卻不識字,竟將大門上的“福”字貼倒了。大管家恭親王的福晉為這事十分生氣。
大管家怕福晉怪罪下來連累自身,慌忙跪倒說:“奴才常聽人說,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倒(到)了,乃吉祥之兆。”
恭親王福晉一聽,不僅怒氣消了,而且喜上眉梢,心想:“怪不得過往行人都說恭親王福倒(到)了,吉語說千遍,金銀增萬貫。這個管家這招還真是吉利呀!”遂賞管家和家丁各50兩銀子。
後來,倒貼“福”字之俗由達官府第傳入平常百姓家,貼過後都願過往行人或頑童們念叨幾句“福倒(到)了!福倒(到)了!”以圖吉利。
第二種慈禧太後說。清光緒某年臘月二十四,慈禧太後傳旨,叫翰林院的翰林們寫些慶賀春節的對聯。這些翰林們寫好之後恭送太後過目。太後見盡是些華美詞藻,沒有一個“福”字,非常生氣,說:“怎麼連個‘福’字也不寫呀?”翰林們忙回去寫了一堆“福”字送上,太後從中挑了幾張,讓大總管李蓮英帶著太監到宮內各處去張貼。
有個太監不識字,把一個“福”字貼倒了。第二天,太後出來欣賞對聯和“福”字,正巧看到,剛要發怒,腦子轉得快的李蓮英急忙解釋說:“老佛爺請息怒,是奴才讓下人倒貼的,您想‘福’倒了,不就是‘福’到了嗎?多吉利呀?”慈禧聽後覺得言之有理,便不再追究了。後來這個習慣傳到了民間,成為一種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