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

朱棣選陵的傳說

當年,明成祖朱棣為了選陵費盡了心思,他曾先後派出十幾個風水先生到北京的周邊地區選址。可是,均沒有選中合他心意的。最後他決定要親自到外麵去看看。

這一大早上,他換上便裝,帶著兩個太監出了紫禁城。快到中午的時候,他們來到了香山上的半山亭。

朱棣舉目四望,驚喜萬分,此時,正逢金秋,漫山遍野是紅葉,山下是一望無際的農田,從西北看三麵環山,東眺京城,紫禁城的紅牆綠瓦和高高的城門樓子隱約可見。

朱棣不禁自語道:“這裏是多麼好的陵址呀!”他看中此地,原因有四:

一是此地離京城很近,百年之後,兒孫們祭祀便利;二是這裏位於京城的西北方,按風水來說,屬上風口;三是他認為“香山”這個名字吉利,靠著它準有福分;四是這裏西高東低,長眠於此,可以永遠看見紫禁城。

太陽西下時,朱棣和兩個太監來到一個村口,他們遠遠地看見在一棵老槐樹下,有兩個老頭正在下棋,於是走上前去。

這兩位老頭都已年過花甲,一個叫薑亞群,一個叫石學乏。他們見老遠走來三人,仔細打量了一番,發現這三人非同一般,特別是走在中間的那位,更是氣宇不凡。

他們心想,這些日子聽說皇上派人到香山這兒來選陵址,若是這裏真被看中,方圓幾十裏的老百姓可沒好日子過了,田地也沒了不說,還得搬遷。

薑亞群對石學芝低聲說道:“我看這三個人像是來咱們這兒選陵的。”“我看也像,不如想個法子支走他們。”說完,他倆就在耳邊耳語了幾句,然後會心地相互點了點頭。

這時,朱棣帶著兩個太監已經走到他們身旁,朱棣問道:“兩位老先生,你們可是此地人哪?”

“正是!”薑亞群和石學芝同聲答道。

“請問二位尊姓大名?”

“我姓沙,住在香山南麵的沙各莊!”薑亞群說道。

“我姓石,住在北麵的屠戶營,祖上三輩都是殺豬的!”石學芝說。

朱棣聽了,心裏咯噔一下,心想:我怎麼這麼倒黴,碰上這二位一個姓沙(殺)的,一個是殺豬的,遇上他們我這姓朱(豬)的不是遇上克星了嗎?

他定了定神,又問道:“這香山除了叫鬼見愁外,還有別的名字嗎?”

薑亞群聽了,心想這人還不死心,便說:“有哇,這香山是本名,要是從東北往西南方向看,這山像一頭橫臥的獅子,所以又叫‘臥獅山’,要是從東南往西北看,這山又像是一頭趴著的老虎,所以還叫‘惡虎嶺’,俗話有‘獅虎同霸香山,豬狗不在此留’之說。”

朱棣一聽,心裏又是咯噔一下,真是倒黴,朱(豬)呆在這裏,還不是獅與虎的口中之食嗎?

他又看了一眼不遠處的一條沒有水的旱河,問道:“這河叫什麼河呀?”

“叫啞巴河,除了夏天有點滲山水,老是幹的,一點水聲也沒有,跟啞巴似的!”石學芝說。

朱棣心裏說,我這朱(豬)離不開泔水,沒有水熬什麼泔水呀?他又指了指不遠處的一座大廟,問:“那是什麼廟呀?”

“無梁廟,從上到下,沒用一根梁。”薑亞群答道。

嗬,今天是倒黴到家了,無梁(糧)廟,沒糧食我這朱(豬)非餓死不可。朱棣心情很糟糕,他也無心再往下問了,隻想趕忙離開這個不吉之地。薑亞群和石學芝連忙站起來:“您就到我們家坐會兒吧!”

“不麻煩兩位了!”朱棣抬腿就走,兩個太監問道:“咱不吃中午飯了?”

朱棣說:“吃什麼中午飯,這鬼地方不吉利,趕快走吧!”兩個太監看到皇上生氣了,也不敢多言,跟著往城裏走。

快到城門口時,一個太監實在憋不住了,低聲問朱棣:“萬歲爺,香山這地方不錯,您是不是看中了?”

“沙(殺)各莊、屠戶營、臥獅山、惡虎嶺,還有那啞巴河、無梁(糧)廟,我還活的了嗎?”那個太監一聽就明白了,不敢再說什麼。

過了不久,一個叫姚廣孝的和尚提出把皇陵選在了京城北麵的昌平,朱棣欣然接受了,這就是現在的十三陵所在地。崇禎測字的故事

傳說闖王李自成率領的義軍包圍北京城之後,大明朝的江山已搖搖欲墜。崇禎皇帝雖預感到大勢已去,終不肯束手待斃,他依仗北京城高壕深,堅守不出,以待救援。

闖王的軍師宋獻策獻計道:“兵法雲,‘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如果能對崇禎實行心理戰術,讓他喪失守城的信心,則北京城不攻自破矣。”

宋獻策悄悄地向闖王說出自己的想法,闖王頻頻點頭稱是。第二天,宋獻策喬裝扮成一個測字的老先生,混入北京城內,在皇宮附近,擺下一個測字的小攤,攤前一幅白布招牌迎風搖擺,上書:“鬼穀為師,管輅是友”。

宋獻策知道崇禎皇帝相信天命,平常喜歡招些江湖術士進宮相麵、卜卦。每日在上朝前,他必在乾清宮中虔誠拜天。洛陽失守,崇禎叔父被殺,使崇禎已感到大事不妙。宋獻策此行,就是要使崇禎承認,明朝的氣數已盡了。

李闖王兵臨城下之後,崇禎寢食不安,他常常在金鑾殿裏走來走去,思謀著對付闖王的辦法。一日他和貼身太監王德化,青衣小帽,溜出了神武門,想去了解一下軍情和民心。

他剛一出神武門,就看到宋獻策測字攤上的招牌,崇禎皇帝停住了步子。心想,在皇宮裏的那些江湖術士,總是喜歡說些討人歡心的話,今日,這個測字先生,不明我的身份,應該不會阿諛奉承,何不測上一字,看看這大明朝的江山前景如何。想到這兒,便決定去測字。

王德化說:“我們主人要測一字。”

宋獻策抬頭一看,見王德化年近四十,卻臉白無須,且聲細如女子,知其為太監,再看看坐在一旁的崇禎,心裏已明白了八九分。他忙問:“客官是測婚姻呢,還是測前程?”

王德化說主人要策國事,並提筆寫了一個“友”字。

宋獻策把那“友”字端端正正地寫好,看看了這個字說道:“客官若問他事,尚可另當別論;若問國事,可不是好兆頭。你看‘友’字這一撒,遮去上部。則成‘反’字。倘照字形而解,恐怕是‘反’要出頭。”

崇禎有些驚慌失色,王德化說寫錯了,接著又寫了有無的“有”字。

宋獻策拿著“有”字,端詳再三,沉吟不語,隻是不住地搖頭。

王德化焦急地催問道:“是凶是吉,你快講啊?”

宋獻策站起來,將身體湊近崇幀與王德化,輕聲說道:“若是這個‘有’字,恐怕更加不妙。你們看這個‘有’字,上部是‘大’字缺一捺,下部是‘明’字少半邊,分明是說,大明江山已去一半。”

那王德化一聽,嚇得渾身顫抖。崇禎麵色驟變,拍案而起,讓王德化退到一邊,隨手在身邊的紙上寫一個申酉戌亥的“酉”字,往宋獻策麵前一推。

宋獻策將字接過來,凝神沉思,隻見他愁眉緊鎖,時而倒抽冷氣,時而急搓雙手,連連頓足。急得崇禎不知所措,不斷催促。宋獻策卻無動於衷,兩眼低垂,一句話也不說。

崇禎看出宋獻策有所忌諱,便說:“測字之人,隻求實言,但說無妨。”

宋獻策看看時機已到,便假裝神秘地說道:“若測國事,此字更是大凶之兆,此話說與客官,千萬不要傳揚出去,此‘酉’字,居‘尊’字之中,上無頭、下缺足,預示至尊者將無頭無足矣。看來大明江山,亡在旦夕,萬歲爺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崇禎聽完此言頓覺天昏暗,兩人再也無心去了解什麼民心軍情,一路長籲短歎,快快回到宮裏。

崇禎皇帝見李自成圍住京城,早已是心膽俱裂,再加上測字先生的一番言語,更使他萬念俱灰。第二天,崇禎便帶著王德化,在煤山自縊身亡了。守衛北京城的明軍一聽說皇帝已經死了,頃刻樹倒猢猻散,北京城不攻自破。

闖王率義軍順利攻破德勝門,又從承天門(天安門)開進了紫禁城。進入皇宮後他住進了武英殿,在那裏處理大順政權的事務。李闖王進北京的史事

闖王李自成於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春節在西安建國,國號“大順”,改元“永昌”。

建國之後,李自成完善政權組織,增設六部尚書;大封功臣,嚴定軍法,以“貴賤均田”、“五年不懲”、“一民不殺”為施政綱領,得到了廣大百姓的支持。

李自成率領起義大軍順利攻破太原,消息傳至京城,崇禎帝驚恐萬分,立即召廷臣商量對策。最後決定由李建泰“代帝督師”,迎擊李自成。當他率官軍行至邯鄲時,得知起義軍左營劉芳亮部沿黃河向東行進的消息,便立即往北回撤。

李自成起義大軍攻陷太原之後,軍分兩路:一路東出固關,直趨大名、鎮定,旨在進攻京城。另一路由李自成親自率領,攻克山西柳、代等州,破寧武,進抵宣府。起義軍離京城越來越近,京城內聞此消息,陷入慌亂之中。

危急之下,崇禎帝於三月六日正式決定放棄寧遠,急命寧遠總兵吳三桂統兵入衛京師,同時,也急調各種兵馬入京師勤王。但吳三桂因路途遙遠,直到京師被占,仍在途中跋涉。

三月十五日,李自成率農民起義大軍進抵居庸關,明總兵唐通投降。起義軍迅速過關,占領昌平,並殺死明總兵李守钅榮。

十六日,崇禎帝召集眾臣商議國家大事,但一個個都是愁眉不展,相顧無語,會議沒有取得任何結果。就在當天晚上,起義軍先遣部隊已達京北的土域,並迅速形成對北京的包圍之勢。第二天,李自成起義軍開始環攻北京城九門。

當李自城起義大軍占領外城時,崇禎帝出皇宮,登煤山(今景山),看見城周圍“烽火徹天”,知大勢已不可挽回。徘徊許久,回乾清宮,但左思右想,感到出逃無望,最終又跑到煤山(今景山),吊死在壽皇亭前的一棵槐樹上。

十八日傍晚,農民軍著名將領劉宗敏、李過等,首先登上北京城。接著,德勝門、阜成門、宣武門、正陽門、朝陽門被迅速打開,農民軍殺聲震天地湧入北京的內城。

自此,曆時二百七十餘年的明王朝,被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推翻了。過去一直處在社會最低層,受盡剝削和壓迫的農民第一次登上了北京的曆史舞台。

十九日晨,廣大市民一片歡呼,迎接闖王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中午時分,闖王李自成著氈笠縹衣,乘一匹高大的烏龍馬,率領起義軍,浩浩蕩蕩地進入大明門。來至承天門下,李自成立馬持弓,照承天門匾額射去,正中“天”字。隨後進入皇宮,建立大順革命政權,處理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