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
王府井的地名溯源
傳說王府井大街原來是王爺的住宅。王府中有一口水井,井水甘甜可口,井口用一塊石頭覆蓋,石頭中間鑿出一圓孔,供打水用。井沿很高,井上還有一個精巧玲瓏的亭子。井南就是王府大院。
北京早年水井雖然多,但大多是苦水,甜水寥寥無幾。若是遇到天旱,就是苦水也用不上。
有一年,趕上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北京城裏大大小小的井幾乎都底兒朝天了,四個海子也幹得快看見底了。
富人家急忙用車子去幾十裏外的玉泉山拉水,窮人家沒錢又沒車,隻能靠從井底淘點泥漿水活命。
令人不解的是,北京地區赤地千裏,卻有一處的水井卻水源旺盛,而且甘甜可口。這就是王府中的一口井。
王府井的水甘甜旺盛,王爺很高興,他認為這是因為祖宗福氣大,造化大,房子和水井都在龍脈上的緣故。
可是這個王爺特別吝嗇,心胸十分狹窄,一點同情心也沒有。他不僅不把水分給大家度災活命,還命令看門老頭把水井看守起來,不許人們取水。
但是看門老人宅心仁厚,對王爺的做法十分看不慣,他不忍心看著鄉親們渴得口幹舌燥,便背著王爺偷偷地給人們用水。
他每天早晚趁王府的人休息時,給胡同外取水的人發信號,大家便很快地打一點水走。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一天,王爺發現了這件事,便怒氣衝天地質問看門老頭為什麼要這麼做,老人笑眯眯地說:“不錯,王爺,我是讓人打了點水。可我這是為王爺著想。您想,咱們府裏將來肯定要雇用外麵那些人運糧挑米,要是附近的人都渴死了,將來我們的活誰來幹呢?要是王爺不同意,今後我絕不讓任何人再取走一滴水。”
王爺聽了,覺得言之有理,便不在追究了,竟然同意讓百姓用水了。
附近的人吃到了甜水,安全地度過了遭旱災的那段日子,大家十分感激這位好心的老人。
從那以後,慕名而來王府井打甜水的人越來越多,王府井的名聲也越傳越遠。後來人們提起這一帶,都以王府井為名稱,如王府井北、王府井南、王府井東、王府井西等。解放後,東安市場遷到這裏,這裏成了北京最繁華、最有名的商業區,王府井的名字更是家喻戶曉了。什刹海的曆史浪花
什刹海在北京鼓樓的西南方,是天然湖泊,其水麵寬闊,四周有高大的柳樹、槐樹、楊樹,風景極其優美。
什刹海的刹字,在北京人嘴裏念快了,就跟“季”、“價”、“窖”差不多了,因為這個,就有了沈萬三挖十窖銀子的傳說,什刹海也有了“十窖海”的別名。
相傳沈萬三是元朝末年的蘇州人,因在家排行老三,所以人們叫他沈萬三,其實,他叫沈富,是江南第一富豪,明朝初年他替朱元璋修了三座城門,後被朱元璋嫉妒而殺害了。這當然是南方的傳說。
下麵講講北京流傳著的關於沈萬三的故事。
提起沈萬三來,老北京人都知道,他是“活財神”。活財神應該是很有錢的了,可是他卻身無分文,衣衫襤褸,那麼,為什麼叫他活財神呢?原來,他知道地下哪裏埋著金子,哪裏埋著銀子。隻是,他平常說不出來哪裏有金子,哪裏有銀子,隻有當人們把他狠狠打一頓,他受不了的時候,胡亂一指,指到哪裏,哪裏肯定有金子或銀子,並且,打得越厲害,從他指的地方挖出的金銀就越多。
可是平民百姓和他的親人都不會打他,因而都很窮。
這一年,皇帝要修建北京城了,但他又不情願花國庫的錢,就跟大臣們商量怎樣才能省錢的法子,大臣們都說這片苦海幽州,恐怕弄不出很多錢來,但皇帝不管,仍然叫大臣們獻策。
後來,有人把沈萬三的事,告訴了皇帝,皇帝高興了,吩咐馬上把沈萬三給抓來。
官兵來到沈萬三家,一個窮酸老頭從屋裏出來說自己就是沈萬三,官兵們看見他的落魄寒磣樣兒,心裏直犯嘀咕,但還是帶他去見皇帝去了。
沈萬三被帶上金殿,皇帝一瞧,就納悶了,心裏想:就是這麼個窮老頭子呀?他會是活財神?靠得住嗎!於是問他吧:“你叫沈萬三嗎?”
“我叫沈萬三。”
“你知道哪裏有金和銀嗎?”沈萬三說:“我不知道。”
“不知道?”
“不知道。”
皇帝急啦:“你不知道哪裏有金銀,你為什麼叫活財神?”
沈萬三說:“那是別人硬亂叫的,我根本不是活財神。”
皇帝雷霆大作,一拍桌子,說:“你不說實話,把他拉下去,給我狠狠地打!”
武士把沈萬三拉到殿下,狠狠地打起來。沈萬三嘴裏嚷著:“我真不知道呀!別打啦!”“不知道就打。”直打得沈萬三血肉模糊,這時候,沈萬三實在忍受不了疼痛了,喊了一句:“別打啦,我知道哪兒有銀子。”
武士住了手,皇帝說:“帶他挖去,挖不出銀子來,再打!”
沈萬三帶著官兵,走到一塊空地上,往下一指,說:“你們就在這裏挖吧。”
官兵們就在他指的地方挖起來。不久果然挖出來十窖銀子來,一窖是48萬兩,共計480萬兩。修城的銀子挖出去,這裏就成了大坑啦,大坑後來有了水,就叫了“十窖海”。也就是現在的什刹海。
北京城修起來以後,皇帝貪欲更大了,他想得到更多的金子和銀子,就又派人把活財神沈萬三抓來啦。
這回,皇帝打他打得比上次更狠了,沈萬三被打得幾次昏死過去,他一看命都快保不住了,就帶著一幫官兵,出了安定門,往西北走到一片大空地,指著這快地說說:“這裏有九缸金子,十八窖銀子,可是得有馬蘭花才能開得了窖子”。
官兒下令:“趕快找馬蘭花!”可這片空地寸草不生,那裏有馬蘭花呀!官兒怎麼也找不到,大聲地喝斥沈萬三說:“你這個混蛋,明明知道這裏是一毛不發之地,卻說要找馬蘭花,這不是存心和我們作對嗎?走咱們見皇上去。”
官兵把沈萬三又帶到了皇帝那裏,皇帝知道了這回事,惱羞成怒,大吼道:“把他給我往死裏打!看他說不說!”武士們緊一陣慢一陣地打那沈萬三,他們盼著沈萬三說出九缸十八窖的另外的鑰匙來,好讓他們的皇帝高興。
沒想到沈萬三年事已高,早已經不住這樣的毒打,武士的板還沒打幾下,他就兩眼一翻,兩腿一伸,一命嗚呼了。沈萬三死了,皇帝貪婪的夢想落空了。公主墳的由來
清代,離玉淵潭西邊不遠的地方,有一座公主墳。據民間流傳這位公主隻是乾隆的幹女兒。
清乾隆時期,劉墉曾參了當朝皇帝乾隆一個挖墳據墓之罪(拆明陵為乾隆修陵寢),乾隆無法抵賴,就給自己定了個發配江南的刑罰。不過他的“發配”,隻是換上便衣小帽出外步行而已。
乾隆在劉墉、和珅的陪伴下,第一次步行來到民間,對什麼都感到新鮮,不知不覺日頭落山了,乾隆感到又累又餓。
他們走進一個農戶,家中隻有老頭兒和他的女兒,老頭的女兒隻有十四、五歲,穿的雖然破舊,但幹淨利索,顯得十分可愛。
老頭兒看他們也不是壞人,就端上幾碗熱氣騰騰的麵條和一大海碗白薯給他們吃。這一餐雖然不是山珍海味,可他們覺得比任何東西都好吃。
第二天臨走時,小姑娘比昨天晚上顯得更清秀了。乾隆很喜歡這個小姑娘,於是,就收她做了幹女兒。乾隆送給老頭兒一錠銀子,說是給幹女兒買幾件衣服。又送給姑娘一塊手帕,告訴她要是有急事就去京城的“皇家大院”找他。
幾年後,由於鬧災荒,父女倆來到京城找姑娘的幹老子討一條活路。父女倆找遍北京城裏的黃家大院,也沒找到幹老子的家。他們手裏除了那塊手帕,其他的一無所知。
無奈之下,他們隻得白天沿街要飯,晚上在破廟裏過夜。這樣過了一段時間,姑娘尚能堅持,可老人年歲大了,不久就得了重病。
苦苦尋找卻毫無結果,再加上病重的父親,姑娘感到了人生的絕望。她來到了護城河邊,想一死了之。但他又舍不得重病的父親,隻好在河邊放聲痛哭。
說來也巧,這天劉墉正好出來遛彎兒,他聽見這哭聲悲切,便循聲而來。姑娘見有人來,連忙止住哭聲。她擦幹眼淚,卻發現來到麵前的這個人正是隨幹爹一起到她家的其中一個。她連忙上前雙膝一跪。
這一跪倒把劉墉弄糊塗了。他仔細一看,原來是皇上的幹閨女!問明原因之後,他就把老人和姑娘接到了府中。
到了府上,爺倆才明白一切。爺倆先驚,後怕,心想:平民百姓,怎敢和皇上攀親呢?他們先是吃驚,後來越想越覺得可怕。
次日清晨,父女倆隨劉墉進宮去見乾隆。乾隆原想賴親。可父女倆手中有自己的黃手帕,又有劉墉作證,沒轍,隻好把二人宣進宮來,安排了住處。
進了宮,他們的吃喝是不愁了,但宮內畢竟不同於民間,周圍的人又總是說三道四,老人家本來就有病,又受到驚嚇,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了,便囑咐女兒把自己葬回家鄉。沒過多久,老人家就死了。
之後,姑娘一個人孤孤憐伶地呆在宮裏,天天以淚洗麵,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宮裏的太監、丫環們也看不起她,還時不時地奚落她一通。時間長了,姑娘就得了重病。沒幾天,便離開了人世。
臨死前,姑娘讓宮女告訴皇上,把他們父女倆的屍骨葬回家鄉去。乾隆原不想費事,這時,正好劉墉進宮,他搶上一步,拱手道:“啟稟萬歲,臣有一事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