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誌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平庸,不免於下流矣。
誌向,在人們某一方麵決心有所作為的努力方向。
具有不同世界觀和人生觀的人有不同的誌向。
無產階級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共產主義,並以此作為最遠大的誌向。
從個人來說,誌向主要通過選擇職業來體現,個人應選擇社會需要的、最能發揮個人特長的職業作為誌向,並為實現誌向而努力奮鬥。
是遠大理想與目標。
同樣的,參軍也是一種立誌的表現。
參軍意味著你從男孩向男人的轉變,意味著責任,奉獻,在於體現你自身的價值。不後悔,不放棄,不拋棄等等。
公司空被胡安陽帶出去了趟後,連續幾天都還處在震撼中,也是這一次讓他想法有很大的轉變。
他從來都不知道,當一個軍人居然有著這樣的使命。
軍人意味什麼?意味著著奉獻!
當祖國需要你的時候,作為軍人的你就會毫不猶豫地奉獻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
做為軍人,有著一顆燃燒的心,為祖國為人民甘願犧牲奉獻,是革命軍人精神支柱的本質特征和道德風範的最高境界。
我們常常思索,軍人這個稱呼究竟意味著什麼?
我們曾翻閱了許多詞典,但他們對軍人的解釋都不能使我滿意。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聽到了一個傳說: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中,一個青年軍人就要上戰場了,新婚妻子哭泣阻攔,那位軍人惱怒了哭,哭什麼?嫁給當兵的先得準備做寡婦!
這話聽起來有點粗魯,對妻子未免也太殘酷了,可他卻使我們領悟了許多。
《高山下的花環》這部電影,成功地塑造了八十年代軍人的形象。
展現了他們無限豐富的崇高的精神境界,它使我們進一步懂得了革命軍人的稱號,就意味著為祖國為人民而犧牲,為革命理想而獻身。
對越自衛還擊的炮聲響了,世界上有不少人帶著懷疑的目光,申視著我們軍人,經過三十年的和平生活,還能否適應今日的戰爭?
十年造卻後的軍人,又能否上得了戰場?人民也在期待: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呀?
他們衝上去了,衝上去了,無論是將門之子,還是農民的後代,無論是軍裝美麗的追求者,還是以當兵為渡過的幻想家。
在這一瞬間,他們本來的差異都被戰爭,戰場,戰鬥打破,重新排列,聚集起兩個字——軍人。
他們用軍人的血肉之軀保衛了祖國的安寧,而留給自己的是什麼呢?
梁三喜犧牲之後,留下的就是一張鮮血染紅的欠帳單。
通過這張欠帳單,我們仿佛看到了那村頭的草舍,母親那飽經風霜的麵龐,妻子那打補丁的衣衫,仿佛看到了那嬰兒哇哇的待哺聲這是多麼偉大而無私的奉獻哪!
把一切獻給祖國,留給自己卻是個零。
不,應該說是一個負值,活著一心報國,死後還要為祖國分憂解愁,這就是我們軍人的純潔心靈和高尚情操。
過去,我們總會感到犧牲離我們太遙遠,縱有為國捐軀之誌,也難有衝鋒陷陣之時。
而《高山下的花環》告訴我們,軍人的價值不隻是表現在戰場上,軍人付出的代價也不隻是鮮血和犧牲,即是鴿哨錄著陽光的歲月,犧牲也是每個軍人以及每個軍人家庭生活的基本內涵,或許不那麼壯烈,不那麼偉大,甚至不被常人所矚目,所理解,但它卻是我們每個軍人生活工作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