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然天成的故宮印象
北京故宮建成後,經曆了明、清兩個王朝,至1911年清帝退位的約500年間,曆經了明、清兩個朝代24位皇帝。
新中國成立後,北京故宮迎來了新生。故宮成為我國明清兩代僅存下來的皇家宮殿。1961年,國務院宣布故宮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現存的故宮建築在布局上的主要特點可以概括為:前朝後寢,三朝五門,左祖右神,中軸對稱,前宮後苑。
整個故宮長960米,寬760米,占地72萬平方米,周邊環繞城牆和護城河,四周4門為午門,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
故宮的宮城中軸線上有5個主要的門,依次為天安門、端門、午門、乾清門、神武門,其左右為東華門和西華門。整個宮殿以乾清門為界,南半部為前朝,北半部為內廷。
故宮的外朝部分,組成為太和門庭院,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文華殿以及武英殿。
故宮的內廷部分,分三路。中路包括由乾清宮、交泰宮、坤寧宮組成的後三宮,嬪妃住所的東西六宮,皇帝的住所養心殿。西路包括慈寧宮,慈寧花園,壽安宮,壽康宮。
東路包括皇極殿,寧壽宮,養性殿,樂壽堂,乾隆花園。此外還有齋宮、東五所、西五所、南五所等。
故宮占據了整個北京最重要的黃金地段,從總體的布局上體現了擇中立宮的思想。
故宮在利用建築群烘托皇帝的崇高與神聖方麵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主要是在1600米的軸線上,用連續、對稱的封閉空間,逐步展開的建築序列來襯托出三大殿的莊嚴崇高與宏偉。
在建築的整體中突出了重點,即太和殿。故宮的建築群由南向北延伸,隨著空間和形體的變化,在太和殿形成高潮。從總的布局看,深、寬、高都集中在太和殿。
故宮建築在形體、空間、色彩等方麵采用了一係列的對比手法,造成了一種多樣的統一。
一是大與小的對比。在宏偉的天安門城樓下,巧妙地安置了兩間火柴盒子似的小屋,這小屋除了它特有用處外,在藝術上起到對天安門的烘雲托月作用。
二是高與低的對比。為烘托太和殿的崇高,周圍采用了低矮連續的回廊。這讓太和殿在低矮回廊之間更顯示出高大的身姿。
三是寬與窄的對比。這是一種欲放先收的手法。從正陽門到太和殿所形成的狹長空間與太和殿前廣闊的空間形成強烈的空間對比。
四是明與暗的對比。故宮在色彩上給人的強烈印象是金碧輝煌。金黃色的琉璃瓦與青綠色為基調的簷飾相對比,在藍天、白雲輝映下顯得非常輝煌。
五是繁與簡的對比。雕梁畫棟,鏤金錯彩,這就是繁。這與殿外單色調紅牆和黃色琉璃瓦屋頂形成一種繁簡對比。
六是方與圓、曲與直對比。如天安門、端門門洞是圓形,午門的門洞是方形。又如筆直的中軸線與弧形的金水橋形成曲與直的對比。
七是動與靜的對比。建築本身是靜止的,但由於空間與形體的變化卻呈現出流動的節奏感,有序曲、有高潮、有尾聲。如果說正陽門是序曲,那麼太和殿則是高潮、景山公園就是尾聲。
另外,故宮在內部空間、色彩、內部結構、裝飾等方麵都各有特點,都不同於其他的一般建築。
建築學家們認為故宮的設計與建築,是一個無與倫比的傑作,它的平麵布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莊嚴、和諧,建築氣勢雄偉、豪華壯麗,是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