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稷壇莊重威嚴的古建築
社稷壇所在之地原是遼金時代燕京城的興國寺,元代改名為長壽興國寺。到了1420年改造為社稷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土地神和穀物神的地方。
社稷壇的主體建築有戟門、拜殿、社稷壇及附屬的神庫、神廚、宰牲亭等,多是明代永樂年間修建。社稷壇的正門位於東側,南、西、北不設門。
社稷壇整體布局略呈長方形,有內外兩重垣,占地麵積約16萬多平方米。內壇牆南北長266.8米,東西寬205.6米,紅色牆身,黃琉璃瓦頂。每麵牆正中辟門,北門為主門,是一座磚石結構的三座門,黃琉璃瓦歇山頂,通麵闊20米,進深7米,明間為仿木綠琉璃重昂五踩鬥拱,三座門均為拱券式。
東、南、西各辟一拱券門亦為磚石結構的黃琉璃歇山頂,麵闊12米,進深7米,仿木綠琉璃單翹單昂五踩鬥拱。按照古代天為陽向南,地為陰向北的理論,社為土地,屬陰,所以壇內主要建築均以南為上。
最北為戟門,明代建築,麵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原為中柱三門之製,後改為五間均為隔扇門。室內為金龍枋心旋子彩畫,室外彩畫為金龍和璽。
清代這裏是社稷壇的正式宮門,門內兩側的3個門洞裏分別陳列24支大鐵戟,共72支。大戟門的鐵戟,是1丈1尺長的“銀鐓紅杆金龍戟”。將這種金碧輝煌的古代重要兵器,插在朱紅木架上,排列於宮門左右,既壯麗,又威嚴,是封建帝王顯示威嚴的一種陳設。
戟門南為享殿,又稱拜殿,它是一座飛簷鬥拱、金碧輝煌的華麗殿堂,明初修建,也叫祭殿或享殿。該建築始建於明,麵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歇山頂,重昂七踩鬥拱。
室外為和璽彩畫,室內為金龍枋心旋子點金彩畫,殿內為徹上明造,無廊步,歇山角梁與采步金和下金檁相交於垂柱,這是明代無廊殿座的結構特征。
殿中所有梁架、鬥拱全部外露,並彩繪裝飾,構成一幅美妙的圖案。該殿是為雨天祭祀而建的,沒有雨時,均在殿外壇上祭祀。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始建該殿,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曆史了。
按照典章,社稷壇內不應設饗殿,因為它所祭祀的是土地神和五穀神,土地必須承受風雨霜露以接天地之氣,才能生長五穀,所以“社稷之禮壇而不殿”。
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的社稷壇,就隻設壇不設殿。即使偶遇大雨,衣冠和壇台的祭品被雨水淋透,也不敢隨便動彈。
後來很多大臣建議增建一座饗殿,朱元璋怕惹惱了上天,“天地之氣”不接,沒有建殿,隻是改為若祭日逢雨,就在宮內齋宮遙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