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戲樓與京劇的黃金時代(1 / 3)

1.戲樓與京劇的黃金時代

皇家戲樓和民間戲樓

在戲劇的黃金時代,京城既有民間戲樓,也有皇家戲樓。皇家戲樓包括宮廷苑囿戲樓和王府私宅戲台。宮廷內的演出場所由專門性的戲樓、戲殿、戲台和隨機性的園囿、庭院和亭閣回廊組成。

目前尚存的專門性的宮廷戲樓和戲台主要於乾隆年間建造而成,到慈禧、光緒年間發展到了高峰。故宮的暢音閣和頤和園的德和園大戲樓是現存戲樓的主要代表。

座落在故宮寧壽宮院內的暢音閣,始建於乾隆三十七年(1773年),曆時四年完工。此後,宮廷的盛大儀典和大戲主要在這裏舉行。

德和園大戲樓與暢音閣的戲台形製基本相同,光緒年間,慈禧太後每次來到頤和園,第二天一定會開鑼唱戲。京劇因得到太後的恩寵,盛極一時,其普及和流行程度達到空前盛況,與這座大戲樓密不可分。

清初豪門貴族進戲園看戲要受到等級身份的限製,但以戲曲娛樂已經成為一種風尚,而且戲曲商業色彩漸濃,一些貴族富賈也開始在自己家中搭台唱戲,“堂會”一時間蔚然成風。

民間戲樓分會館戲樓、酒樓戲園和鄉鎮廟宇戲樓。

據北京解放時統計清代京都會館大概有400餘所。會館一般是由本鄉有名望的官吏聯合在朝官員和鄉紳發起,與商號共同集資建造而成的。擔任管理人員的一般是同鄉中在京身居要職且聲名在外的人。

會館的建製由於權力、財力、地位各不相同,也不盡相同,有的雄偉富麗,豪華氣派;有的卻簡陋寒酸。

會館大多集中在前門外西側的宣武區一帶,這裏富商雲集,商貿活躍,最適宜會館的各類活動。

位於宣武區虎坊橋路口西側的湖廣會館是現存經營最好的明萬曆朝大學士張居正的相府,光緒年間又曾轉為兩廣總督葉名琛的私宅,是世界十大木結構劇場之一。

樓內三麵設有包間,可容納數百人。

除了湖廣會館,北京還有兩處清朝前期建造的著名會館戲樓。一處是由山西平陽府及周邊20餘縣商人聯合修建的,位於北京前門外小江胡同北京現存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陽平會館戲樓,該戲樓為東西向,木結構。戲樓內部,雕梁畫棟,富麗堂皇,兩側牆壁上還有精美的壁畫。另一處為位於前門外西河沿的正乙祠戲樓,由浙東地區的在京商人集資興建,建成於康熙五十一年。

酒樓戲園在清中葉的乾隆、嘉慶時期發展到鼎盛。當時較大的酒樓飯莊設戲廳、戲台,已經相當普遍,有的酒樓甚至就直接稱為“戲園”。

當時京城南大門的前門地區是酒樓戲園的集中地,前門外側的大柵欄和東側的肉市、鮮魚口一帶,向南擴展到珠市口、天橋、宣武門、虎坊橋一帶都在其範圍之內。

這些酒樓戲園沒有會館豪華,而且還由於經營不善而陸續倒閉,現在已經找不到遺存的痕跡了。

一些民間戲台散落在北京郊區,由於受到自然地理環境、商業交通、文化習俗的影響,這些戲台有的是臨時性的,也有的形成了永久性建築。如清代密雲縣城的四大戲樓:城隍廟戲樓、老爺廟戲樓、火神廟戲樓、商會會館戲樓。

這些戲樓與老百姓的生活密切關聯,搭台唱戲,向神靈祈禱,與神同慶。可惜這些鄉鎮廟宇戲樓已經漸漸退出了人們的視線,或許我們留意一下京郊的戲樓舊址,還能隱約看到些當年的風光。

京劇的形成與興盛

道光年間,京劇已初具雛形,戲曲舞台上,人氣最大的是徽戲,其中以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最為有名。

三慶以老生為主,以《三國誌》等為代表劇目;四喜以旦角為主,以《紅彩輿》、《雁門關》等為代表劇目;春台以武生為主,以《混元盒》等為代表劇目;和春以武戲為主。

徽戲唱腔以二黃調為主,徽班吸收漢劇演員之後,增加了西皮調唱腔。在北京流傳過程中,徽戲又不斷融合昆曲、梆子、京腔、秦腔等劇種的特長,為以黃文調為主要唱腔的京劇形成奠定了基礎。

道光以後,經過徽、漢、京三派皮黃藝人代表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的共同努力,二黃、西皮二種聲腔與北京地方語言相結合,並且不斷協調,最終形成一個既以皮黃聲勝為主體,又脫離對微漢二調的依附,在音樂、唱腔、表演等方麵都形成了特定風格的獨立劇種,即“京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