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是清代王府的集中地
最早的清代王府建造在沈陽
說起北京城內的清代王府,就得從清王朝的發祥地——東北盛京(沈陽)王府開始談起,因為北京清代王府與盛京(沈陽)王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而談盛京(沈陽)王府,簡述一下清朝王爵分封製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清太祖努爾哈赤統治時,采取的是四大貝勒並坐理正製度,根本沒有“分封製”。公元1626年,努爾哈赤病逝後,其子皇太極繼位廢除了四大貝勒並坐製,自己獨掌大權,十年後登基稱帝,國號大清。
皇太極擁有雄才大略,稱帝後不斷修訂和完善相關製度,鞏固兵權,分封製就是其中一項。
分封製的範圍很廣,包括皇室、異性滿族貴族、蒙古族貴族和漢族貴族。其中宗室爵位共有和顧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因山貝子、鎮國公、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和奉國將軍九等,而異姓貴族則分為王、公、伯、子、男等爵位,例如清開國元勳揚古利被封為武勳王。清朝既然分一些人為王,則順理成章地為他們提供居所了,這樣王府就產生了。
從近年新近發現如今保存在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中的珍貴文獻《盛京城闕圖》所示,當年盛京(沈陽)不僅建造有宏大的汗王宮殿和諸多衙門、廟宇等建築,而且還明確用滿文標注了十一座王府的具體所在位置。
後來,順治皇帝在皇太極製定宗族九等爵位的基礎上,將鎮國公和輔國公中又分辟出不入八分鎮國公(所謂八分,是指清八旗旗主有平均分配其財產、人口和土地等特權,而不入八分自然是指其財產等不被列入八旗旗主分配之中)和不入八分輔國公兩個等級,還增加了奉恩將軍這一爵位,這樣清宗室爵位共有十二個等級。
到了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3年),清皇室人口日漸隆盛,康熙又製定了後世子孫可以承襲先輩爵位的製度。順治皇帝提出的“合行條例”中有一條規定:滿漢分居內外城,即正黃旗在德勝門內,鑲黃旗在安定門內,正白旗在東直門內,鑲白旗在朝陽門內,正紅旗在西直門內,鑲紅旗在阜成門內,正藍旗在崇文門內,鑲藍旗在宣武門內。所以,北京王府大都建造在內城。唯一一個居住的外城的胤初,後來也搬到內城來了。
朝廷將如此之多的王府設在了北京內城,是有一定緣由的。居住在皇城根下,不僅有利於朝廷的管理,還可讓諸王感到一種特殊的榮耀之感,他們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不會對朝廷造成一定的威脅。這樣,北京就成了王府的集中之地。
京都王府的興衰
清王朝的王府宅第是最後的封建王朝留給世界的“遺物”,其建製宏偉、精美考究的特色隨著昔日王府的拆毀、破敗也大都塵封進了人們的記憶中。
王府與皇宮帝苑、普通四合院都是舊北京民居中的珍品。作為特定曆史時期的產物,蘊含了雄宏華貴的氣派和濃厚的人文氣息。
從明永樂十九年(1412年)起,京城王府開始修建,現存的王府大多是清朝建造的。王府是指親王、郡王的府邸,其建築規模較大,正房是綠琉璃瓦殿頂的殿堂,殿中設有屏風和寶座,大體布局與宮廷相似,隻是規模較小。
清王府大致分為三個時期所建。清初入關有功、“世襲罔替”的八大家親王——人稱“鐵帽子王”的八大王府,為清中葉康乾時期的王府和晚清為道光之子所建的王府。
在封建等級製度之下,王爺的府邸享受著除皇宮之外的最高待遇,建製采用“大式”做法,嚴格按照一定的形製規劃修造。據《大清會典》記載,王府正門五間,正殿七間。正殿俗稱銀安殿,台基高5尺4寸,舉行大慶典禮時才啟用。
銀安殿之北為二門三間。正北為後殿,即神殿,均為五間,東西配殿位於兩側。
神殿北麵通稱為後樓。
殿是筒瓦壓脊式裝飾,紅青油漆門柱,梁柱貼金,彩畫花草……王府的富麗堂皇可見一斑。
1900年庚子事件,八國聯軍進京後燒毀了一些曾支持義和團的親王府,再加上之後旗人迫於生計抵押變賣房產,導致王府逐漸凋敝。
進入21世紀,京城遺留給後人的王府古跡已屈指可數,無數昔日雄偉壯麗的曆史遺跡已隨風而化。可喜的是,很多有識之士都為保護傳統文化,保護傳統遺跡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現存的古跡已得到了有效的保護,而無數仿古建築也拔地而起,這些補救工作,雖然不能重視昔日的輝煌,但起碼為傳統的傳承起到了積極的保護作用。
清初的八大“鐵帽子王”王府
清初八大“鐵帽子王”是指戰功顯赫的六家親王和兩家郡王。所謂“鐵帽子王”就是“世襲罔替”則是指無論是親王或是郡王,其後代總有一人襲爵位。就是襲爵人犯了罪其爵位仍可以由家族其他人員襲封。“鐵帽子王”擁有至高無上的榮譽,其王府也比一般王府莊重氣派。
禮親王府
位於西四南大醬坊胡同,第一代主人是努爾哈赤的二子代善。王府規模雄偉,占地麵積廣,重門疊戶,院落深邃。該王府與其他王府總體布局大體一致,唯一不同之處在於其後麵有一個後罩樓。
20世紀20年代已荒蕪。蔡元培於1927年在此開辦華北大學。
50年代初民政部在此辦公。現為國家經委的一部分及國務院宿舍所在地。
睿親王府
位於東單外交部街路北。睿親王多爾袞為清初攝政王,死後被議罪革爵,王府被廢。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恢複爵位,在這裏重建了府邸。
1929年後為私立大同中學校址。現在是北京市124中學校址。除神殿改為禮堂,似乎還遺留有舊跡,其餘已難覓蹤跡。舊府在南池子北,舊稱“瑪哈噶喇廟”,後改為普渡寺。
鄭親王府
位於西單大木倉胡同。第一代和碩鄭親王努爾哈赤之侄濟爾哈朗。王府清代進關之初建造,因濟爾哈朗建府逾越了當時的建製規定,在清順治四年(1647年)被罷官,並罰款。
鄭王府坐北朝南,建築雄偉,占地麵積大,被譽為京師王邸花園中最佳者就是鄭王府的後花園“惠園”。
庚子事變中大部分建築和花園被毀。辛亥後押給西什庫教堂,1925年後為中國大學校址,操場即是原來花園。
現在是國家教委所在地。府門、銀安殿、東西配殿保存較為完好,重新修膳後,已煥然一新。
豫親王府
位於東單三條。第一代主人是多爾袞的同胞弟弟多鐸。20年代協和醫院購得,改建大部分房屋,原貌已失。現在是協和醫院所在地。
肅親王府
位於東城區正義路東側。第一代肅親王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王府於順治年間創建,曆代親王都以此為府邸。
義和團運動時,肅親王府成為洋人抗拒義和團的重要據點之一。
光緒二十七年(1901)《辛醜條約》簽訂,根據條約東交民巷使館區擴大了範圍,肅親王府被迫淪為日本使館。日本人大肆拆除,改建了王府,王府的原貌已很難辨認。現在這裏是北京市人民政府,西式樓房還保留在院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