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北京城垣述古(1 / 3)

6.北京城垣述古

金中都的城牆遺存在哪裏

公元1215年,成吉思汗的蒙古軍攻破了金中都後,這座著名的都城已變成一片廢墟。後來,忽必烈新建元大都時,曾考慮在金中都的故址上建新都,因考慮到故城已破敗不堪,而且水源不足,最終將新都建在了故址東北方向的積水潭周邊。

元大都建成之後,忽必烈下令破壞了故城城牆,以防戰爭時被敵軍利用。當時金中都故城被稱為“舊城”或“南城”,不少居民仍居住城中。至今,前門外大柵欄地區由東北至西南走向的斜街,據說就是當年沿著連接元大都和舊城之間的斜道形成的。

曆經800餘年的歲月變遷,金中都這座周長36裏的古城,現在隻剩下了3座夯土堆。其中兩處在麗澤路南側,分別在鳳凰嘴村旁的萬泉公園和萬泉寺水產冷凍廠院內,屬於當年的南城牆西段。第三處是當年的西城牆南段,在高樓村。

高樓村,位於馬連道茶葉街西南,西三環路麗澤橋東北。這是一座高度不足2米、長度不足10米的小土堆,四周圍著鐵護欄,遮蓋著大屋頂。

金中都的城牆,東南角在洋橋以北的四路通,東北角在西絨線胡同以南的翠花街,西北角在羊坊店的黃亭子,西南角在高樓村以南的鳳凰嘴村,共開有13座城門。高樓村附近的麗澤橋和麗澤路,就是從金中都西南角的城門麗澤門的名稱而來的。

金中都的水源是現今西客站側畔的蓮花池湧出的泉水。蓮花池下遊的蓮花河,經現在廣安門外的灣子向南折,沿皇宮西側穿城而過,從南城牆下麵的水關流出城外。這處水關的遺址在現今右安門外玉林小區中的遼金城垣博物館中尚有保留。

北京有元大都的城牆遺址公園嗎

現在北京已經建成了元大都土城遺址公園,這是與未來的奧運公園相連接的都市綠化帶,也是北京最大的綠色工程。已建成的元大都土城遺址公園全長10公裏,其中海澱段4.2公裏,朝陽段4.8公裏,綠化帶寬100米至160米,總占地約113.8萬平方米。

元代大都城的城牆建於公元1267年,直到1276年完工,至今已有700多年曆史,高達10多米的城牆遺跡現在依然可見。因元大都城牆是用土夯築的,俗稱“土城”。城牆為梯形,底寬24米,頂寬8米,高約16米。公園1407年明永樂帝朱棣開始營造北京城時,將北城牆向南收縮了5裏,這樣,昔日世界上最雄偉壯麗的城市就被遺留到了城外,遺存城外的“土城”原有4座城門,東有光熙門,西有肅清門,北有安貞門、健德門,北麵兩座門的名稱都取自易經中的典故。

建成後的元大都土城遺址公園在海澱段有8個景區,包括城垣懷古、薊門煙樹、薊草芬菲、銀波得月、大都建典、水關新意、鞍韁盛世、燕雲牧歌等;朝陽段有9個景區,包括元城新象、大都鼎盛、龍澤魚躍、兩都巡幸、四海賓朋、海棠花溪、安定生輝、水街華燈、角樓古韻等。從這17個景區的名字,可以看出北京曆史文化的曆史淵源。

鋪陳在奧運公園的南端的元大都城遺址公園,從地理上使2008北京奧運會與悠久的中華文明緊緊地聯係在一起。

元大都土城遺址公園把曆史與現代、文化與自然、綠色與休閑結合在一起,為新北京設計出了一幅可以漫步其中的真實曆史圖景。

北京老城門的多種稱謂有哪些

北京舊時的模樣在日新月益的變化中已難覓蹤影。原來的城牆成了通衢大道,城門化作了地名。翻開曆史的畫卷,記憶的海洋裏留下了城門變遷的痕跡,老北京蒼涼厚重的暮鼓晨鍾似乎仍響在耳畔,但那座座偉岸的身姿卻已在時代變遷的腥風血雨中定格成永恒的畫麵。這一座座雄偉壯觀的城門消逝了,但卻無法從心中抹去那份記憶,或許它也像勇士一樣,永遠留在了記憶深處。

北京舊城共有16座城門,九座內城門、七座外城門,各自有不同的名字、用途和特征。

內城上的九座城門,按順時針方向,分別是東城牆上的東直門、朝陽門;南城牆上的崇文門、正陽門、宣武門;西城牆上有阜成門、西直門;北城牆上的德勝門和安定門。

外城的七座城門,按順時針方向,分別是東城牆上的東便門、廣渠門;南城牆上的左安門、永定門、右安門;西城牆上的廣安門和西便門。

內九門

東直門,元代稱崇仁門。鎮門之寶外有鐵塔、內有一座石雕的藥王爺像。多走運木料的車。

朝陽門,元代稱齊化門。甕城門洞上刻有一枝穀穗,是北京的糧門,多走糧車。

崇文門,元代稱文明門,別稱哈達門。標誌是鎮海的崇文鐵龜,多走酒車。崇文門也稱“景門”,寓意光明、昌盛。是北京城各城門中人流貨流最頻繁的城門。

正陽門,元代稱麗正門,得名於離卦中的“日月麗乎天”,又稱前門。標誌是甕城裏的金身關帝廟。

宣武門,元代稱順承門。標誌是報時的宣武午炮,多走囚車,所以又稱為“死門”。

阜成門,元代稱平則門。阜成門也叫“驚門”,有“公正”的意思。標誌是甕城牆壁上刻著的一朵梅花,多走煤車。

西直門,元代稱和義門。標誌是甕城上一塊刻著水紋的石頭,多走水車。

德勝門,也叫“修門”,寓意品德高尚,此門出入的是仁義之師,因此此門多出入兵車。

安定門,也叫“生門”,有“豐裕”之意,軍隊出發從此門出城,鎮門之寶是真武大帝,多走糞車。

外七門

廣渠門,又稱沙窩門。

廣安門,明代叫廣寧門,又叫彰儀門。

左安門,又稱“江擦門”。

右安門,又稱南西門、豐宣門、材門。

其餘三門,永定門、東便門、西便門一直沿用明清時代的稱呼。

廢棄的城門

元大都共建有11座城門,其中東、南、西三麵各三座,隻有北麵是兩座,東麵三門由北往南依次是:光熙門、崇仁門、齊化門;南麵西有順承門,東有文明門,麗正門居中;西麵三門由北向南依次是:肅清門、和義門、平則門;北麵東有安貞門,西有健德門。

明朝建立之後,大將徐達主持重建新城,廢棄了元大都的北城牆,另辟新址在南麵5裏處建起新城牆,原來北城牆上的安貞門和健德門,東、西城牆上最北邊的光熙門、肅清門都因此而廢棄了。

新建的城門

民國時期,為了方便交通,在城牆上加建了和平門、建國門和複興門。這些新建的城門實際上隻是在原來的城牆上開了兩個拱形的券洞,沒有城樓、箭樓和甕城,與原來的城門有很大的區別。

如果我們把北京城比作一個巨人的身軀,城門就好似巨人的嘴,呼吸和說話皆經由此道,全城的生活脈搏都集中的城門處。不管是大批車輛、行人和牲畜,還是人們的思想和願望,希望和失望,以及象征死亡或嶄新生活的喪禮和婚禮行列,都由此出入在城門處你可以感受到全城的脈搏,這種搏動,賦予了北京無限的生機和活力。

北京城牆豁口的由來

明清時期北京城池的保護和修葺工作得到了很大重視。城牆上不得任意增開豁口,破損、塌陷和酥裂起鼓的城樓、箭樓、雉堞、牆麵磚體,都要及時進行維修。

據明末史書記載,李自成撤離北京時,紫禁城外的城樓都被焚毀。但是1960年代拆除城樓時發現,東直門和崇文門都是明朝建築。1900年,正陽門箭樓被義和團拳民焚毀,城樓被印度士兵焚毀;朝陽門箭樓、崇文門箭樓分別被日軍和英軍擊毀;俄軍擊毀了內城西北角樓。同時,英國軍隊將京奉鐵路(京沈鐵路)的終點由城外馬家堡延伸至天壇內(英軍和美軍司令部所在地)扒開永定門西側的外城城牆和天壇壇牆。北京城牆上的第一個豁口自此形成。1901年,永定門東側的外城城牆,將鐵路終點東延至正陽門東側,形成了後來的正陽門東火車站(前門火車站),以方便戰亂時使館人員的撤離。此外英軍還扒開了東便門南的外城東城牆,東便門至通州的鐵路支線至此建成。

1912年至1949年期間,北京城池相繼進行了小規模的拆除和改動。1915年,修建北京環城鐵路時,拆除了東北和東南角樓附近的敵台,為方便火車通行,角樓兩邊城牆上各辟券洞;德勝門、安定門、朝陽門、東直門的甕城及閘樓也被拆除,以利於環城鐵路從中穿過。此外,為改善前門地區的通行條件,正陽門甕城也被拆除。另外,還在城牆上新開辟了和平門、建國門、複興門等通道。此後,南麵和西南麵一段的皇城城牆也被陸續拆除。

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北京內外城破敗不堪的城樓,箭樓和角樓陸續被拆除。但是總體而言,直到1949年,北京城池的大部分城樓、箭樓都保持完好,總體基本完整。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為方便交通且利於城市規劃,決定將老北京的城牆徹底拆除。這次的拆除經曆了一個較長的過程,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結束;內城城牆從1953年開始陸續拆除,至文化大革命期間修建北京地鐵時徹底拆除。

到目前為止,北京城池遺存的隻有正陽門城樓、箭樓,德勝門箭樓,東南角樓,內城護城河北段,以及北京站南和西便門兩處內城城牆。古老的北京城幾乎已經消失殆盡。

天安門城樓設計者之謎

天安門原名承天門,建成於1420年。當時該門隻有一座黃瓦飛簷三層樓式、四麵透風的五座木牌坊,其名取“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被視為皇朝承天命和敬天之首地。

明朝天順元年(1457年)7月,承天門遭火焚。

明成化元年(1465年),明憲宗要派工印尚書白圭重修承天門,由原來東西五間擴大為九間,牌坊式也改建成宮殿式,初具了現今的天安門的規模。

清順治初年(1644年),清入主中原,承天門毀於兵火。隻剩下光禿禿的五個門洞,清廷於順治二年(1645年)開始重修建承天門,竣工後正式命名為天安門。

天安門的建築麵積為2000多平方米,有成行排列的60根柱子,而且雕梁畫棟,金碧輝煌。

天安門每間有四扇紅色的油飾淩花窗,門下都是雕花裙板。占基四周有漢白玉欄杆,望柱上有蓮瓣瓜頭,柱身柱間的欄板為荷瓶雕刻。鬥拱整齊得像龍爪菊一樣,梁枋有華麗的纏枝蓮和寶珠吉祥草彩繪。暗簷的顏色青、藍、綠等冷色,與鮮豔的紅柱、紅牆相對映襯,十分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