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城市的布局構造
“奇妙的城門,北京絢麗多彩曆史的無言記錄”
《論語》中講道“誰能出不由戶?”百姓以居為安,而門戶是構成居的要素。一般而言,單扇為戶,雙扇即成門。“門”也即由戶而構成。同理,城門就是城的門戶,是通正氣之穴,有息庫之異。而這各式各樣、各具特色的城門,濃縮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成為中國建築史上的重要組成部分。
“十二”被視為“天之大數”,依周朝之製,都城開辟十二座城門,正與十二時辰之數相符。無形之中,城門披上了一件神秘的外衣。
門還是國家和政權的象征。例如北京城的天安門和前門之間的門,幾經易朝,稱呼也改了多次,現在已經不複存在。清朝時期,除正陽門外,其餘八門均由八旗掌管:德勝門正黃旗,安定門鑲黃旗,東直門正白旗,朝陽門鑲白旗,西直門正紅旗,阜成門鑲紅旗,崇文門正藍旗,宣武門鑲藍旗。八旗分掌八門,意在使八旗互相牽製,避免藩鎮割據的發生。
北京是個四四方方的城,四麵設三座城門,每座城門皆有三個門沿,城中的幹線道路呈東西或南北向經緯交叉狀,城門之間由城牆相連,這又形成了一種城牆文化。城牆既是對外界的防備,也是一種自我保護。城牆將裏內的君王和居民與外界分割開來,看似作繭自縛,其實我們不能忽略城門的作用。城門的對外開放,又將外界與裏內聯通了起來。這分割與聯通的空間意義,含著深厚的曆史文化內容。門不論大小,大至國門,小至家門,都有一種領域感和歸屬感。門內的人獲得了屬於自己的歸屬感,門外的人獲得了不屬於自己的歸屬感。
城門理應是高大雄偉的,上建有重樓,且寬闊通暢。千百年來,城門既可以抵禦外敵入侵,又可以管轄城內百姓。而那吱吱呀呀作響的城門在開開合合中,見證了朝代的興衰更替,記錄了人世的悲觀離合。
“山河千裏國,城闕九重門”。“九重門”取最大數“九”,正好與“九五之尊”相呼應,而在這裏並非實指。各朝各代城門大小不一,數目也有多有少,並非完全統一。
北京城是由一道道城牆和一座座城門連接而成的,而門的作用似乎更為重要,沒有門的城也就成了一座死城。細算起來,人們能夠說得起來的實際上隻有明清時代的北京城門了。也就是從正陽門算起,包括崇文門、朝陽門、東直門、安定門、德勝門、西直門、阜成門、宣武門在內的九座城門。另有七門,為嘉慶三十二年開始修建的外城城門,南端正中的永定門,左右兩邊的左、右安門,東西兩側的廣渠門、廣安門,東北、西北與內城連接的東便門、西便門。了解了以上各城門,對北京整體的城市布局也就知曉得差不多了。
上述“九門”、“七門”中惟獨沒有“天安門”,但稍有曆史知識的人都知道其地位更為重要。中國近代以後,“天安門”已經成為一種“政治權力”的象征,現在的“天安門”以其博大的胸懷迎來送往了一批又一批人,以致於每一個初到北京的人,都要去天安門遊覽一番,合個影留念。“天安門”居於北京城南北中軸線正中位置,是“皇城”的正門,地理位置極其重要。天安門在中國人心目中,是尊嚴和國力的象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說,天安門是北京城門中的“門中之門”,即使是在封建時代,也是其他城門無可比擬的。若逢皇帝要頒布詔書,你會看到詔書由“雲盤”托著,奉送到天安門城樓,待宣詔官宣讀時,滿朝文武百官洗耳聆聽。宣詔完畢,木雕的金鳳銜著詔書,從城樓上放下,由禮部譽寫,以示天下。
現在你去北京城走走,不難發現,很多中心區域的主街道,都以“XX門大街”命名。例如,東直門外大街、前門大街、崇文門東大街、朝陽門內大街等等。這些城門的實體基本已經不複存在了,卻留在了人們的口頭上,甚至是心裏。
明清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舊址上發展起來的。這就意味著明清的北京城門與元大都的城門關係非比尋常。元大都有十一座城門。正南麵共有三座城門,中間的叫“麗正門”,左邊的叫“文明門”,右邊的叫“順承門”。北麵有兩個門,靠東邊的叫“安貞門”,靠西邊的叫“健德門”。東麵有三個門,正中的叫“崇仁門”,左邊的叫“光熙門”,右邊的叫“齊化門”。西麵也有三個門,正中的叫“和義門”,南邊的叫“平則門”,北邊的“肅清門”。北京城進行改建時,舍去了“光熙門”和“肅清門”,北京城僅留下九個城門。與此同時,正北兩個城門改名為“安定門”和“德勝門”。其餘七門沿用舊稱。
明英宗正統元年,北京城進行了一次規模巨大的加固工程。此次修建過程中,許多城門改換了名稱。南麵正中的“麗正門”改名為“正陽門”,左邊的“文明門”改為“崇文門”,右邊的“順承門”改稱“宣武門”。北麵的仍叫“安定門”和“德勝門”。東麵的“崇仁門”改為“東直門”,“齊化門”改為“朝陽門”。西麵的“和義門”改稱“西直門”,“平則門”改為“阜成門”。
到了清朝,北京城被全盤繼承了下來,城門的名稱也原封不動地沿用下來了。
說到這裏,大家一定想知道城門空間是怎樣構成的。下麵我們就以北京最主要的城門——正陽門為例加以說明。正陽門由一個巨大的甕城,南麵的箭樓和北麵的城樓構成,其內留有空城。甕城四麵各開有一門,城樓、箭樓也各開一門,左右門於民國以後才開辟,北門則開在城樓之下。城牆將甕城兩邊連接起來,護城河位於箭樓的前麵,通過石橋與外界相連。箭樓與城樓之間的道路是皇帝進出的專用通道,東西兩側的甕城門供其他人出入。甕城內建有觀音廟和關帝廟兩府小廟。廟內豎有一支旗幟,琉黃瓦頂,灰牆,院內樹木參差。
正陽門的建製要高於其他各門。門樓高42米,樓身寬度可達30米,深為16米,高為27米。其餘城門形狀大體相當,都是雙重城樓,三簷兩層,每層都有圍廊,經馬道可以登上城台。這裏的馬道既可以由此上城牆頂,也可以供馬車運輸炮彈炸藥。箭樓是一座磚構建築,形似城堡,有兩層屋四層箭窗。東西便門是呈長方形的城門樓,其城洞呈方形,頂部由幾塊厚重的木板搭建在兩側磚牆的橫梁上構成。也有平頂的城門洞,沒有門栓,可以自由開合。
城門矗立,甲第連雲
中國古代城市的布局形式和城門的開法深受傳統風水理論的影響。因為城門關係到一方百姓,所以要慎之又慎,其修建總是要以迎山接水為最好。城門的開法,通常以城市的東南西北四個正位為準。《宅經》認為,東西方位是不吉利的,代表著鬼門,故不易在此方位開設城門。而北京城不在正北方向開設城門的原因,據說是為了藏氣。試把城比作人,既然北京城已經開設了南門,如果正北方向再開一門,城市的精華之氣似乎就會隨之泄掉。所以,北京城正北方向兩側各開一門,而正中卻無門,也是可以理解的。
北京城的南麵聳立著三座城門,即正陽門、崇文門和宣武門。正陽門是皇帝出入的專用通道,皇帝生前可以通過,死後也得另走別門。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時,箭樓正中的門洞允許大總統的專車出入,百姓也可以步行通過,車輛馬車一律禁止。在這當中,安葬珍妃、隆裕太後出殯和袁世凱靈柩回原籍都屬例外。古以以南為陽,為正,又取“日者眾陽之示、人君之象”的含義,所以命名為“正陽門”。正陽門城樓,與德勝門箭樓和東南角樓是現在僅存的三座城樓。現存的前門箭樓,於入國聯軍侵華時被燒毀,20世紀初重新進行了修建。當年的北京城城樓、箭樓和角樓,總數達47座之多,現存的已經寥寥無幾。
前門
“有錢你買前門樓子去”,這是老北京人常說的一句話。前門樓子不能做買賣,更不能吃,強迫商人店鋪購買前門樓子就成了當權者敲詐勒索的借口。億兆百貨商店、同仁堂藥鋪、長春堂藥鋪先後都曾購買過前門樓子。看似交易,其實是強迫,是明目張膽的掠奪。
正陽門幾次遭遇火災,最嚴重的一次是光緒庚子年(1900年)和第二年的兩場大火,門樓箭樓全部被毀。所以,逃出城的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回家的時候,隻能在前門樓的底座上,用席棚和五色綢緞,硬生生地臨時搭起了一座彩綢牌樓。與隆重的入城儀式相比,多少顯得寒酸、冷清了許多。直到1906年,耗時5年,費銀43萬兩才進行了重新修建。民國時期,北洋政府對正陽門箭樓進行了改建,增添了一些西洋式的裝飾。
崇文門
崇文門位於前門的東側,意為光明、昌盛之門。元朝時叫哈達門,或哈德門,又稱為“景門”。這座門人人都可以通過,連皇帝也偶爾臨幸。細算起來,其實通過此門最多的還是商人。不管是腰纏了貫的巨富,還是肩挑於擔的小販,都從此門經過。甕城左邊鎮海寺內的鐵龜享譽京都,也是該寺的鎮物。而且,崇文門更是以“稅關”著稱。
崇文門位於十字路口的東南角上,坐北朝南,是京師地區唯一一座征收百貨稅的“戶關”。作為北運河的終點站,崇文門成為商船貨船檢查和繳納銳金的地方,每年的稅收額相當可觀。戶關最高官為監督,均由內務府大臣或尚書侍郎兼任職位。有內務府總管兼理此關,此關自然成了肥缺,而且任職的多數為皇帝的近親。
崇文門稅關每年收受的稅銀數目巨大,僅道光二十至二十二年,實征稅銀就達63萬兩。無論職位高低,隻要在此任職,油水都很大。這就使得各個稅吏貪婪之心日益膨脹。無論商賈遊客,還是進京趕考的,包括外省官員、外國使節、外藩五公等進京,都會遭稅吏的盤剝。至於那些小商小販,被任意宰割已是家常便飯。
清道光年間,一位外省先生進京,經過崇文門關時,隨身攜帶的幾個價值連城的鼻煙壺被一搶而光。這位先生的好友周先生,決心為朋友出氣。於是他將疥瘡痂疤研成末,分裝於幾個鼻煙壺中,裝做從外地進京。經過崇文門時,鼻煙壺被搶。一年後,周先生再次從此門經過,果然發現門卒個個都長了一身疥瘡。嚐到苦頭的門卒,依然敲詐勒索,沒有絲毫改變。
每年歲末,崇文門都要以銀兩“孝敬”內務府,以便使內務府的公公們替他們向聖上美言一番。而在此關供職的監督,收入更是不可計量。例如,慈禧的胞弟桂祥,在任崇文門關監督時,僅一年就翻修了府第,甚至連後半生的家當都積累下來了。辛亥革命以後,崇文門仍然是北洋政府的肥缺,甚至連總統的工資也要由稅收來支付。1924年,“北京政變”之後,崇文門關才被取消。這也成為中國稅務史上的一件大事。
崇文門是由元朝時的“文明門”改稱呼而來的。據《析津誌》記載:“文明門,即哈達門。哈達大王府在門內,因名之。”這就說明了哈達門稱呼的由來。而崇文門則是明英宗正統初年才改稱的。民間傳說崇文門與宣武門的名稱都是出自天意。因為崇文門的“崇”字與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的“崇”字重合,宣武門的“宣”字又與清朝末代宣統的“宣”字重合,正應了兩代皇朝:“正陽門,連西東,左亡明,右亡清。”
其實,細究起來。這兩個城門的命名,是出於“文治武安”的美好願望,希望帝王基業穩固,國運昌盛。
宣武門
崇文門位於正陽門西邊,被視為無福之門,稱做“死門”。日常送喪的,官府殺人的,都由此門出。所以,人們稱之為“鬼門關”。在宣武門箭樓的西側,立著一塊其上刻有“後悔遲”三個大字的石碑,警示人們作奸犯科的後果不堪設想。
宣武門的前身是元大都時的“順承門”,位於今西單十字路口南側。名稱來自《周易》“至哉坤元,萬物滋生,乃順承天”的含意。明朝時期重建北京城時,這座城門向前推移,到明英宗正統初年才改為“宣武門”。與左側的崇文門正好一文一武,符合古代都城建置時遵守的方位觀念。而這種文化方位與建築象征緊密聯係的例子,在城市規劃中比比皆是。宣武門不僅是其城門的名稱,而且明代點兵的校場也位於城門之外,皇城正門西側的千步廊中,武職的衙署占據了多數。
據傳說,宣武門甕城內的五座磚丘中埋葬了五位英勇善戰的同胞兄弟火仁、火義、火禮、火智、大信,他們曾經協助燕王朱棣打敗元軍,立下了僅馬功勞。後來燕王心生猜忌,懼怕他們功高蓋主,將兄弟五人誘騙到宣武門甕城內殺害。將士悲痛萬分,將五兄弟的屍首埋在了甕城內,並砌成了五座墳,豎起五根七竿,意在為五人招魂,祭奠亡靈。
其實,這五座磚丘,是守城的兵卒測量北京城降水量和積水高度的水文標誌——“水平”。因為北京城地勢北高南低,而宣武門地勢最低。每逢遭遇大水,城內的積水都會向南傾瀉,守城官兵以比“水平”作為標準,測量積水的深度。水即將淹沒“水平”頂,就要打開城門。否則水擁堵至城門,城內易患水災。這可以說是這五座磚丘在實際中的作用,至於初建時的目的,至今無人知曉。
現在的宣武門已經不見其蹤影了。
和平門
和平門是1926年才建造的,位於正陽門和宣武門之間。民國初年,人們從北新華街到南新華街去逛廠甸,都要繞道至宣武門,十分麻煩。於是有人建議在正陽門和宣武門之間開個洞子門,以方便出入。這項提議遭到了前門外商人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這樣會使通過正陽門的人流減少,從而影響到自己的生意。甚至還請來風水先生,妄稱擅開城門會泄露王氣,這樣提議也就化為了泡影。直到“北京政變”時,馮玉祥下令開辟了此門,命名為“和平門”。城門很簡陋,但是卻使冷清的北新華街熱鬧了起來。
和平門建成不久,奉係軍閥張作霖進駐北京,將“和平門”改為“興華門”。之後,張作霖聽說,被他殺害的李大釗之女名為李星華,為避免觸黴頭,又將“和平門”的名稱改了過來。
西直門
北京城的西麵城牆上開有兩個門:南邊的叫阜成門,北邊的即為西直門。
提到西直門,不得不提喜仁龍在《北京的城門和城牆》一書中的生動描述:
“無論從哪個方向看,西直門都顯得氣象不凡。沿著通往城門的大道望去,聳立於一片低矮建築之上的城樓顯得格外雄偉。從城外看,方形的甕城和箭樓在四周赤裸的地麵上拔地而起,頗具城堡氣概。與頤和園和臥佛寺比,這個脆弱易逝的古老門麵,能夠提供關於古老北京的更為真切的印跡。寬闊的護城河邊,蘆葦林立,垂柳婆娑。城樓和甕城那帶有雉蝶的厚牆在晴空下顯出灰色的輪廓。在雄厚的城牆和城台之上,門樓那如翼的寬大飛簷,似乎使它獨秀雲霄,淩空欲飛。這些建築在水中的倒影十分清晰。每當清風從柔軟的柳枝中梳過,城樓的飛簷似乎也在震顫,垛牆隨之晃動,化在漸漸散去的漣漪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