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北京胡同的遺事趣談
北京有多少條胡同
北京的胡同形成於元朝,發展於明、清以後。元朝北京有:“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也就是說直接稱胡同的有29條,384條火巷也可以稱為胡同,街巷胡同共計有412條。
明朝人張爵在《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一書中記載,明朝北京共有街巷胡同約1170條,其中直接稱為胡同的增加到459條。
清朝北京的胡同較之明朝更多。清朝朱一新老先生所寫的《京師坊巷誌稿》一書中所列的當時北京街巷胡同已有2076條,其中直接稱為胡同有978條。
解放前夕的1944年,根據日本人多田貞一在《北京地名誌》一書中所記,北京的胡同有3200多條。
據統計,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胡同有2550多條。後來合並了一些舊名,新命名了一些;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和城市建設的發展,又拆遷改造了一些,發展至今,北京市有街巷名稱的胡同約6000多個,其中直接稱為胡同的約有1300多條。
北京胡同之最
近千年的傳統建築,數百年的人文內涵,造就了不同凡響的北京胡同,那大大小小的、朱門灰牆的獨有造型包含了許許多多的不同涵義,也彙集了許多饒有興味的胡同之最。
最短的胡同
一尺大街。位於宣武區琉璃廠東街以東,長20餘米,步行30餘步,原兩側各有三戶人家。1965年,該胡同並入楊梅竹斜街。
最長的內城胡同
交民巷。包括東交民巷、西交民巷,其中東交民巷全長1552米,西交民巷全長僅有1080米。
最窄的胡同
錢市胡同。在宣武區大柵欄寶珠市路西,最窄處僅有40厘米。
最寬的胡同
靈境胡同,最寬處達32.18米。
拐彎最多的胡同
弓字胡同。位於宣武區大柵欄街道辦事處轄區東北部,呈曲折狀,基本呈東西走向,長約380米,寬約1.5米,民國時期稱九道彎,1965年改為弓字胡同。
最老的胡同
最老的內城胡同是建於元代的磚塔胡同,至今已有700多年曆史。在西城區西四南大街北段,因東端南側有元代萬鬆老人塔而得名。
最長的外城胡同
打磨廠。在老城護城河以南,今崇文門西大街和前門東大街之南的橫向小街,長約1.5公裏。
曆史和文化名人舊居最多的胡同
菜市口胡同。該胡同留有許多名人的生活氣息。其中有明代官員許維禎故居,後為“休寧會館”;清代詩人龔自珍舊居、直隸總督曾國藩舊居、兩江總督左宗棠舊居、軍機大臣李鴻章舊居、軍機大臣孫毓紋舊居、戊戌六君子之一劉光第舊居,此外,蔡元培也曾在此居住。
“北京”比“胡同”晚了一個世紀
公元1206年忽必烈進駐北京,隨即令劉秉忠實地測繪,做出建設都城的規劃。公元1267年元大都破土興建,1276年建成。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在書中寫道:“街道甚直,此端可見彼端,蓋其布置,使此城門可望彼城門也。”“全城地麵規劃有如棋盤,其美善之極,未可宣言!”
大都城建成後,1285年2月忽必烈下詔給貴族功臣分封,以為宅第。據元代《析津誌》記載:“大都街製:自南至北,謂之經;自東至西,謂之緯。大街二十四步闊,小街十二步闊。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