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北京胡同的布局脈絡(2 / 3)

老北京的“坊”

“坊”在唐朝的長安城就已經出現了——將大街劃分出一塊塊像菜畦一樣的麵積就叫“坊”。

長安城一共有110坊,均各有其名。老北京城因深受唐都長安城建置的影響,所以外城、內城、皇城亦皆有不少坊。

外城有8坊,集中在外城南麵的正門“永定門”及東西兩側的左安門和右安門之內,它們是:正東坊,正西坊、正南坊、正北坊、崇南坊、宣北坊、宣南坊、白紙坊。

內城20坊,其特征是集中在內城四麵的城門之內。南麵的正門“正陽門”及東西兩側的“崇文門”和“宣武門”之內,有三坊:南薰坊、澄清坊、大時雍坊。

北麵的東西兩側,東為“安定門”,西為“德勝門”,有七坊:教忠坊、崇教坊、昭回坊、靖恭坊、靈春坊、金台坊、日忠坊。

東麵的“朝陽門”和“東直門”之內有五坊:明時坊、黃華坊、思城坊南居賢坊、北居賢坊。

西麵的“阜成門”和“西直門”之內亦有五坊;阜財坊、鹹宜坊、鳴玉坊、日中坊、金城坊。

皇城6坊,皇城的“東安門”和“西安門”之外各有三坊:“東安門”外的三坊為保大坊、仁壽坊、明照坊;“西安門”外的三坊為積慶坊、安福坊、小時雍坊。

北京的坊曆經曆史的滄桑,大多都已不複在了,現在人們唯一能夠找到的隻有一個叫“白紙坊”的地名。

胡同的整體布局

北京胡同的整體布局,主要有以下三種形式。

南北平行排布的形式,如西四北頭條至西四北八條胡同。這類胡同通長是寬度適中,一戶緊挨一戶,房屋中間並無過道。站在胡同口放眼望去,給人很暢達開闊的感覺。

還有一類胡同與上麵所說的恰恰相反,如磚塔胡同是蛇形的。雖然沒有了直爽的感覺,卻有一種曲曲折折的美感。北新橋一條原名九道彎的胡同,竟有20多個轉彎處。

但是,縱橫交錯在一起的胡同布局是最常見的。胡同將一片四方區域縱橫分割成許多小塊,便如棋盤一般,而這一片片區域又組成了北京城這張大棋盤。

縱貫京城的中軸線

北京有一條縱貫南北、長達16裏的中軸線,這條中軸線南起外城正中的永定門,北至鍾鼓樓,縱貫京城南北,它是整個北京城布局建設的依據。紫禁城裏的主要建築和皇城和內外城的主要建築都整齊對稱地排列在這條線的左右兩邊,在這條線左右對稱排列著天壇和山川壇兩組建築。自北通過正陽門、天安門、午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坤寧宮、神武門、景山最高點萬春亭、壽皇殿、鼓樓,直達鍾樓。這條線把北京城分成東西兩半,以東歸大興縣所轄,以西歸宛平縣所屬。

整個北京城的胡同就像這條中軸線穿過的棋盤街一樣,以中軸線為中心,方正平直地縱橫垂直相交成一個大棋盤。如果說這條中軸線像根脊梁骨的話,那麼北京城裏的胡同就如同兩邊對稱排列的肋巴骨,脊梁骨加肋巴骨就構成了整個北京城的骨架。

由中軸線和胡同所組成的這個北京城的骨架,畫成平麵圖,就可以看出來,仍舊是像元大都那樣的棋盤式格局,明朝雖然將元大都的北城牆向南移動了5裏地,但明皇城的營建還是以元大都為基礎,所遵循的仍是封建的尊帝王、崇皇權、重禮儀、尚文化、敬天地、法祖宗等營建都城的思想,依然實現了從正陽門到鼓樓、鍾樓中軸的貫通。

胡同的分布排列

明朝將北京城劃分成36坊,內城28坊,外城8坊,分屬東、西、南(外城)、北、中五城管轄。

當時,由於胡同占據了北京內城麵積的一半,使得整個內城東西兩城無法直通,也就是說雖然有了中軸線這條縱貫南北的經線,但卻沒一條直通的緯線。

長安街中間的一段那時就被紅牆圍在了皇城裏麵了,平民百姓要想從西城去東城,必須往南繞行江米巷(今東、西交民巷)走大明門前的棋盤街;或往北繞行地安門外才能到達,這樣相當費時間。

但從南到北卻還有兩條與中軸線平行的主幹道,這就是當年北京城最長的兩條路:

東邊的一條南起外城的蒜市口往北叫崇文門大街,穿過祟文門後叫祟文門裏大街,一直往北可與驢市胡同(今禮士胡同)、朝陽門大街、東直門大街相交成“丁”字。

路西則分別與東長安街、燈市、雙碾街(今東四西大街)、鐵獅子胡同(今張自忠路)、順天府街(今鼓樓東大街)相交成“丁”字。(西邊的一條南起內城的宣武門,往北叫宣武門裏街,最北頭直達北城牆根前的新開道街(今新街口北大街)。

這中間在路東分別與西長安街、西安門大街、祟國寺街(今護國寺街)、浣衣局胡同(今新街口東街)等相交成“丁”字。

路西分別與紅廟兒街、新開路(今新街口)相交成“丁”字,並與阜成門街相交成“十”字。

因胡同是東西排列在這兩條主幹道兩側的,而這兩條主幹道又是與中軸線平行的,所以說胡同當時基本上都是東西向地排列在中軸線兩旁的。

北京人的方位意識

北京的胡同不僅是城市的脈絡,交通的衢道,而且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場所。在縱橫交錯的胡同中,北京人鍛煉出了極強的方位意識。

北京城是一個四方四正的城,街道都是正東正西,正南正北。北京的斜街隻有幾條,如煙袋斜街、李鐵拐斜街、楊梅竹斜街等。你向北京人問路,他就會告訴你路南還是路北。過去拉洋車的,到拐彎處就喊叫一聲“東去!”。老兩口睡覺,老太太嫌老頭擠著她了,說:“你往南邊去一點!”

北京胡同的寬度一般不過九米。四合院成了胡同裏的標誌性建築。四合院由東西南北四座房屋圍成,呈四四方方的對稱形式。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一個緊挨一個排列起來,就像一個迷宮。

四合院遍布京城,形成了北京的一大景觀。老北京人說:“有名的胡同三百六,無名胡同似牛毛”。據史料記載,北京胡同最多時曾達到6000多條

北京大部分胡同道路是直的,但也有彎曲迂徊的,北京新橋附近有個九道灣胡同,共有二十多個彎,若到這兒來訪親會友,這一忽左拐,一忽右拐,拐來拐去,待找到門了,也拐暈了!北京人極強的方位意識就是在這種曲折的道路中鍛煉出來的,不論在哪個胡同裏,北京人也能很快分辨出東南西北。不過也有人說,北京人的方位感強是繼承了蒙古人的遺傳,蒙古人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遊牧時,一般都要根據日出日落來辨認方向,才不至於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