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胡同的形成過程
百年風雨滄桑
古風獵獵,韻味悠悠。八百年古都北京的胡同與四合院,是我國唯一幸存的帝王時代首都的民居建築,其間蘊藏著深厚的北京市井文化,其珍貴的曆史、科學、文化價值像承載帝王文化的故宮、天壇、頤和園一樣巨大,濃縮為古老中國的另一麵鏡子,那就是逝去的斑駁的古老百姓生活畫卷。走進北京曲曲折折的胡同,如同走進悠久的深邃曆史,如同走進燦爛的中國文化。
北京胡同是中國獨有的建築形式,也是世界文明史上最壯麗的文化奇觀之一。
初接觸北京的胡同,人們看到的都是灰牆灰瓦、整齊劃一的一個模樣,但隻要你串上幾條胡同,再和那兒的老住戶聊上一陣子就會發現,每條胡同都有個說頭兒,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著傳奇般的經曆。裏麵的曆史掌故和趣聞逸事能使你對這不起眼的巷子肅然起敬。
北京的胡同不僅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場所,更是京城曆史文化發展演化的重要舞台;它記下了曆史的變遷,時代的風貌,並蘊含著濃鬱的文化氣息;它好像一座民俗風情的博物館,烙下了人們各種社會生活的印記。
走進這些胡同你在感歎蒼桑曆史的同時,更會被它的人文景觀、建築藝術歎為觀止。不少胡同中的一塊磚、一片瓦都有好幾百年的曆史,更別說它的曆史內涵、風土人情等深層次的東西對人們思維的衝擊。從史籍中看,光是“胡同”一詞的寫法從元朝到清朝就有:衖通、火弄、火疃、火巷、火衖、胡洞、衙衕、衚衕、忽洞、湖洞等十多種。因此,深入探究胡同的演變過程,挖掘胡同的文化內涵,對於我們認識北京、了解北京,乃至於研究中國的發展曆史,都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北京胡同的形成是隨著北京城的形成而變化、發展、演進的。
公元前1045年,北京是奴隸製的古燕國的都城,叫薊城,當時的城牆是用夯土築成的。到了戰國時期,《周禮·考工記》記載:“匠人營國,方九裏,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麵朝後市。”可見那時已非常注重城建製度了,就連城中街道布局都作了明文規定。
以後的兩千多年間,從秦、漢開始,無論是三國、兩晉、南北朝,還是隋、唐、五代和宋朝,這塊地界兒一直都是北方的重鎮。
公元10世紀初,遼朝建立,把這兒當成了陪都,改稱南京,又稱燕京。
公元12世紀,金朝建立,在此建都,稱為中都,中都城裏出現了坊、街、道、巷,這些可算作是“胡同”的最早雛形。
今日胡同風光
從金中都的街巷到21世紀的胡同,北京胡同走過了近千年的風雨曆程,如今的胡同已成為古都的一大勝跡,而且數量也令人驚歎。
據最近統計顯示,北京的街、巷胡同(即廣義上的胡同)已超過6000條(個),而直接稱為胡同的也超過1300條。把這些大大小小的胡同連起來,就又是一條萬裏長城了。
截止到2003年底,屬於北京老城的東城、西城、崇文、宣武四區共存胡同1928條。
北京市對1320條舊城胡同現狀進行了調查,其中430條胡同完整保留了傳統格局。另有685條胡同部分保留了傳統格局,有的保留了20米長的胡同,隻是幾處四合院,如花市頭條、手帕胡同等;有的一側的四合院已經被拆掉了,還有一些正在拆除之中;其餘205條胡同已經改建。
一些胡同名稱雖依然如故,但大都早已不是舊日模樣了,那些年代久遠的危舊平房早被單元小樓所替代。比較典型的如東城菊兒胡同、西城小後倉地區出現的四合院式住宅樓,不僅使居民的住房條件有了根本改善,而且保持了十足的“京”味兒。
為保護古都風貌,維護傳統特色,北京城區還劃定了20餘條胡同為曆史文化保護區,像南鑼鼓巷、西四北一條至八條等就被定為四合院平房保護區。現在,自元大都以來形成的老北京胡同的棋盤式格局正在與二環、三環、四環等環形與放射布局聯係在一起,古都風貌與現代風姿在這裏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北京胡同如今仍是老北京人生活曆史的象征。今天占據著市中心的主要麵積,居住著市區內的三分之一的人口,胡同內的居民們也還保留著許多舊有的生活方式。
元朝時期的胡同
公元1276年,元朝在毀於戰火的金中都原址東北部,按《周禮》之原則建立了“狀如棋盤”的大都城,並於1285年2月下詔給貴族功臣封地建房,以為第宅。於是,元朝的官僚、貴族們就按此規定,在大都城內蓋起了住房及院落。這一間間房屋、一個個院落,一個挨一個蓋起來,連起後就是一排排的,而一排與另一排之間要采光、通風,還得留出進出的通道,便形成了胡同、小街和大街。
據元代《析津誌》記載:“大都街製:自南以至於北,謂之經;自東至西,謂之緯。大街二十四步闊,小街十二步闊。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衖通二字本方言。”當時的大都城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天下,這方言當然就是蒙語了,“衖通”即“水井”之義。有水井的地方才有人煙,才得以居住。且當時盛行的雜劇戲詞中,也不止一次提到“胡同”,如關漢卿的《關大王獨赴單刀會》中就有“直殺一個血胡同”;再如李好古的《沙門島張生煮海》中說得更具體:“你去兀那羊角市頭磚塔胡同總鋪門前來尋我。”可見北京的胡同是形成在元大都城的格局裏。不過元大都當時僅記有29條胡同,因當時明確規定寬9.24米的才叫胡同,要是達到18米寬就叫小街,到36米寬就稱為大街了。
元大都在建設時,規劃者把“水”的作用提到了空前重要的位置,比如說都城的中軸線是傍水而劃的,都城裏的皇宮也是傍“海”而建的。所以其它的街、坊和居住小區,在設計和規劃的時候,也都考慮了井的位置。或者先挖井後造屋,或者預先留出井的位置再規劃院落的布局。無論哪種情況,都是“因井而成巷”。因此,元朝時期形成的老北京胡同成棋盤式格局,而且每條胡同都有井,都是依井而建。
元代北京的胡同間隔較寬,元大都基本上都是三進大四合院的距離。胡同為了宜於通行和采光,元代規劃的城區胡同寬度約為9.24米,由於兩旁房舍低矮,即使在冬季,隻要是晴朗的日子,胡同裏的陽光也會非常充足。
元代胡同的命名有以寺廟命名的、以衙署、官府機構命名的、以工地工場命名的,也有以府第、人名命名的和以市場命名的等等。但是,為數最多的,是以井命名的,光“井兒胡同”就曾經有過十個;加上大井、小井、東西南北前後井、幹井、濕井、甜水井、苦水井……不下四五十個。這充分說明元朝胡同與井的密切關係。
現在我們看到的北京城,基本上保留了元大都整齊、對稱、中軸分明的布局特點。當時的元大都,長方形的宮城位居中央,一條中軸線貫穿南北。左邊是祭祀皇帝祖先的太廟、右邊是祭祀土地和五穀之神的社稷壇(現在的勞動人民文化宮、中山公園分別是明清時的太廟、社稷壇),宮城前是各衙門,後麵是交易市場;城內大街寬24步,小街寬12步,大城東西各三門,南三門,北兩門,均勻對稱。
北京這座被馬可·波羅稱為“世界上最美的城市”是誰設計的呢?北京城的總設計師是著名學者劉秉忠,但規劃思想卻來自儒家經典——公元前就已成書的《周禮·考工記》。書中說:“匠人營國,方九裏,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前朝後市。”這種體現儒家追求秩序、皇權至上的設計思想,在我國很多古都都有表現,但這些傑作大多不可複睹,唯有北京完整保存了這種格局。
元大都的城市規製仍延用下來。至今,二環路內四方整齊的格局,寬窄有致的街道,都能令人對當年的完美設計讚歎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