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官窯”正義(1 / 3)

“官窯”正義

傳承

作者:侯樣祥

“官窯”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後期一個在時間和內容上限製性極強的概念。應該說,早在北宋末期“官窯”初置之時,其概念既已比較清晰。元、明、清三朝,雖在形式上有些細微不同,但“官窯”是“封建時代皇家私家瓷窯”的基本特性沒有太大變化。近年來,受商業利益的驅使,在一些不良商家的惡意操控和扭曲下, “當代官窯”頻現,“官窯”已被嚴重誤讀甚至濫用。本著對曆史負責、對藏家負責的精神,本文將在對“官窯”的來龍去脈進行一個粗線條的曆史梳理的基礎上,簡要歸納“官窯”的基本特點,為“官窯”正義。

據曆史文獻記載,我國最早的“官窯”應該是由頗具藝術家氣質的皇帝——宋徽宗趙佶創建的。南宋有個叫“顧文薦”的文人,他為後人留下了一部重要著作《負暄雜錄》,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宣政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宣政”是指宋徽宗的兩個年號“宣和”與“政和”,“宣政間”指公元 1111年至 1125年間。也就是說,最晚到宋徽宗後期,作為與“民窯”相對應的概念——“官窯”才正式登上曆史舞台。遺憾的是,由於北宋都城汴京(今開封)處於“黃泛區”,黃河的幾次大潰決和大泛濫,將其遺址深埋地底八米以上,加上如今黃河開封段已然成了地上懸河,開封城地下水位很高,致使考古發掘幾無可能,或許這條重要文獻資料永遠都得不到考古發掘資料的支持與證實。這正是造成當下學術界對北宋官窯到底存不存在、如果存在又應在何處等一係列問題發生激烈爭議的根本原因。目前,關於北宋官窯,在學術界有三種基本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汝窯即為北宋官窯;第二種觀點,根本否認北宋官窯的存在;第三種觀點認為,北宋官窯就是汴京官窯。我覺得,《負暄雜錄》是南宋人的著作,作者生活的時代距北宋末期並不是很遙遠,其記載的事宜應該是比較可靠的。況且,像宋徽宗這樣的皇帝,能詩擅書會畫,好古成癖,他能不惜人力物力財力到江南采運“花石綱”,就不能在汴京設置一個專為宮廷乃至自己燒造精美瓷器的瓷窯?因此,雖然沒有考古發掘資料的支持,但是我仍然相信北宋官窯的存在,並認為《負暄雜錄》中的“官窯”指的就是 “汴京官窯 ”,也稱“北宋官窯”。

靖康之變,北宋滅亡,宋室南遷。南宋政權繼續沿用北宋“自置窯燒造”宮廷用瓷的機製,在京城臨安(今杭州)附近先後建造“修內司窯”和“郊壇下窯”,後人統稱為“南宋官窯”。關於“南宋官窯”,最早見諸曆史文獻記載的是南宋人葉

的《坦齋筆衡》。他的記載是:“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後苑,號‘邵局 ’。襲故京遺製,置窯於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澄泥為範,極其精致,油色瑩澈,為世所珍。後郊壇下,別立‘新窯’,比舊窯大不侔矣。餘如烏泥窯、餘杭窯、續窯皆非官窯比,若謂舊越窯,不複見也。 ”文中葉

明確指出,“修內司窯”也名“內窯”,“郊壇下窯”也叫“新窯” ”,它們是南宋政府“襲故京遺製”所建造,即是說都是直屬於南宋政權的官窯。經考古工作者在杭州城的大量考古發掘和相關專家的研究論證,證明葉的記載可信度是比較高的,“南宋官窯”的存在也是真實可靠的。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無論是在徽宗創建“官窯”之前,還是有了“官窯”之後,在相當長的曆史時間裏,都存在著由優秀“民窯”為宮廷燒造“貢瓷”的現象。幾乎可以說,在中國古代,政權史有多長,“貢瓷”史就有多長。這是任何研究“官窯”的人都繞不開的問題,也是能否從根本上理解“官窯”概念內核的關鍵。據相關文獻記載,唐朝、五代尤其是北宋時期,浙江餘姚的越窯青瓷,就成為上好的向宮中進貢的瓷器,故有“秘色瓷”之稱;而陝西的耀州窯青瓷、河北的定窯白瓷等,因為燒瓷質量卓著,都曾成為皇宮的“貢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