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流”的誘惑
帆布鞋專欄
作者:毛蕊
因為韓國遊的火爆,使得“哈韓”一詞成為後綴語。“哈”源於台灣青少年文化的流行用語,意指“非常想要得到、非常喜歡”。哈韓(國)是因為“韓流”西侵得太快。十多年前的一曲《阿裏郎》讓國人初識韓國文藝。雖說韓國足球隊總是讓中國男人尊嚴盡失,但亞運會、奧運會上我們的金牌總數很是能夠平衡一下心態。曾經,韓國的大橋斷了、大樓倒了、企業關了、明星自殺了,是我們印象中的韓國。可隨著舊世紀的終結,LG電腦顯示器占據IT一族的視線;三星Anycall別出心裁地開發出語音撥號功能;現代汽車直入首都北京;韓國明星讓中國少女影迷喊破噪子……不能不感歎,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
最直接的感受,一是來自旅遊業,二是來自商業,三是來自影視輸出。直航,輪渡方便快捷,多彩的線路,價格還不高,遊客趨之若鶩;各個城市幾乎都大麵積開辟韓國商品城或者專營店。隨便在一個城市的商業中心逛逛,“韓國部落”就在那誘惑你打開錢包。最常見的韓食店、飾品屋也讓人眼花繚亂。周日女友約去喝茶,腳上的鞋比她的臉更引人注目,原來是韓國鞋業的金字招牌“聖喜美”。據說,巨資影片《埃及豔後》為表現女王克麗奧?佩托拉的奢華生活,就選中了一雙金色的,融古典、妖媚、時尚、魔幻於一體的“聖喜美”。原先我一直認為韓國貨就是那些大肥褲子、小布衫,打發錢不多又愛趕時髦的少男少女的,化妝品也不過是中檔貨,看樣子並非如此。
韓劇登陸中國已有多年,盡管有劇情拖遝和繁瑣的致命傷,但也可以理解為細膩真實。從偶像夢、苦情戲到曆史劇,展示了該國不同的風貌和品位。“韓流”勃興,國人雖有些意外,一激靈以後還是能夠坦然,誰讓中國人曾經與他們患難與共呢?韓國誌士安重根刺殺伊藤博文,替中國人出了口惡氣,中國人參加開羅會議,替韓國兄弟爭來了國家獨立。吃穿用等商品不算,大批韓國影視劇以銷售文化和生活方式這種一流營銷走進中國的千家萬戶時,韓國的優雅、恬淡,傳統人倫關係與現代經濟基礎的自然銜接,似曾相識的中國印記與韓國特色的水乳交融,就自然形成了鮮明的後現代特征——在傳統和現代之間彷徨徘徊的中老年國人和追逐時尚、前衛的年輕人全都成了“哈韓族”。
總是看到這樣的消息:調味品、方便食品、糖果糕點、食用油、飲料、泡菜、禮盒、日化用品……多少個大類、多少個品種的正宗韓貨亮相某某地。市民和遊客青睞有加,紛紛購買……某某城市又建起韓店一條街……
為什麼哈韓?在韓國留學兩年的一位朋友體會到,那是一個特別物質的社會,全國人民一條心地奔好日子,雖不乏歐風美雨,但本土的從實用到文化的商品多數是好品質,好設計,好創意。內涵、色彩、款式跟韓國女人似的,風情萬種。比如他們的泡菜,為出口賺取外彙,政府統一監製一種品牌,確保口味和質量一流正宗。比如影視劇製作,劇集的生活氣息濃鬱,小人物、小細節、小事件,家長裏短,婆婆媽媽,觀眾就像看別人家中的點點滴滴。在劇中還會發現自己和劇中人物的某些性格和行為有相似之處,從中看到了或反思到仿佛和自家有關的倫理道德。當然,劇中夢幻的人物身份和愛情結局更是具有偶像意義的看點:歌手、模特、設計師、老板、大集團的公子、千金……
目前,韓國許多城市都在中國設立了旅遊和經貿辦事處,既做大生意,也鼓勵、幫助韓國人經營旅行社、廣告公司、咖啡館、美容院、服裝店、飯店等。許多韓國商業街不僅是對中國城市現代商圈的繼承,也是對傳統商圈的顛覆。這一點,隻要遊客稍加留意就會現實頓悟。或許不久,旅遊部門統計數據將會有:遊客韓國品類消費支出×××元。我感覺到,反正免疫力再強,也難抵“韓流”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