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仁海的“中國白”瓷雕成投資理財新熱點
品生活
作者:馮乃華
中國白瓷雕藝術,從材料、創意、造型、工藝、燒製與環境空間,到其所耗時力、完成工序等,都比繪畫的條件要求高得多。在世界著名的陶瓷產區中,福建德化窯自明代以來就以中國白瓷雕受到國內外的關注和讚譽,被尊為“瓷雕世界第一”“白色的金子”。歐洲各國皇室貴族、高官富賈、文人雅士、國家級博物館及上流社會均以收藏德化中國白瓷雕為榮,其身價也是扶搖直上。
近年來,國內外又興起德化中國白瓷雕的選購和收藏熱。由於德化古瓷雕存量有限,加上真假難辨,人們便將目光投向了現代德化瓷雕作品,尤其是選擇最富升值潛力的當代名家大師的作品。大師應該靠作品說話,有些大師稱號很大,卻沒有思想,沒有創新,沒有靈魂,作品一般,沒有升值空間。怎樣避免不必要的財力和精力損耗?在當前德化藝術瓷雕市場魚龍混雜的情況下,怎樣才能淘到好的作品?哪些大師、哪些作品值得我們關注和選擇,哪些是我們可以忽略不計的?我想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麵來加以選擇:
第一,關注作者的傳統文化修養、作品的文化內涵、藝術含量、造型、色澤以及燒成的效果。每件中國白的創作過程就是一種戀與愛的激情釋放狀態,隻有在這種狀態下才會創作出區別於僅是供人看的瓷器。關注作者的傳統文化修養、作品的文化內涵是瓷雕作品生命力的基礎,要選擇那些擁有專利版權的創新作品。目前,造型往往被陶瓷藝人和收藏家所忽視,人們最易被精到的工藝打動,而輕視造型本身。作為一種三維空間的藝術形式,造型或圓潤、或挺拔、或纖秀、或雄強、或文儒、或豪放,這本身就能體現出一種精神。造型雖是由簡單的線條組成,但提供給人們的想象力卻是無窮無盡的。再說色澤,現代藝術瓷雕應當溫潤、明淨、精巧、秀雅。最後看燒成的效果,現代藝術瓷雕,既要看燒成是否與造型統一,更要看成品是否新穎和有唯一性。好的現代藝術瓷雕應是在任何一個角度都能給人以藝術效果的完整性,畫麵優美,空靈含蓄,啟迪人生。
第二,關注瓷雕作品在藝術風格上的繼承與創新。這是瓷雕創作者的創作問題,它反應的是瓷雕作品的藝術共性與個性的高度統一。當代瓷壇可謂紅紅火火、熱熱鬧鬧,普遍的浮躁已經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憂慮,瓷雕作品到底應當塑造什麼,怎樣塑造?很多所謂的大師已經茫然了,隻是隨波逐流地看到哪一類型的瓷雕作品火熱就跟風仿製,完全拋棄了創新,在此起彼伏的“流行風”麵前迷失了自我。好在曆史是割不斷的,從整個德化瓷雕燒製技藝的高度看,哪一個瓷雕大師能夠在入古的基礎上融入個人的審美情趣和我們這個時代的氣息,就可能因為風格的傳承和藝術的創新而成為後人取法的對象,成為後人研究前人曆史和文化的信息庫。這樣的中國白將成為收藏者的“搶手貨”、市場的“風向標”,引領中國白瓷雕的發展方向。
第三,關注瓷雕作者的社會知名度和作品的流通量。先說第一點,古來收藏瓷雕,都講究收藏“大名家作品”或“一代宗師級的作品”。曆史上,幾乎所有的瓷雕名家在他們的當代就已經非常或比較“著名”了,但身後出名的藝術家也確實有。擁有一代宗師級的作品升值空間最大,所以我們應該特別注意選擇那些年富力強、誠實守信、富於社會責任心、與時代同行的瓷雕藝術家的作品,尤其是高水準的重大題材紀念瓷和孤品。至於作品的流通量,首先要選擇那些限量發行的專利創新作品,同時又要關注有一定批量的特色作品。很多人認為“物以稀為貴”,但要知道,如果沒有一定作品量的積累,流通和流傳就會受到影響。隻有瓷雕作品在藝術市場上形成了一定的流通規模和流通速度,瓷雕作者的藝術成就才能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瓷雕作品才能得到收藏界的普遍認可,才會進一步提高作品的升值潛力和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