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離“中國的納斯達克”還有多遠
卷首語
中國的新三板始於2006年,從默默無聞到如今各界追捧用了8年多時間。這期間,新三板經曆了試點擴大、擴容至全國、啟動做市交易等各個時期,最終成就了如今的態勢。新三板掛牌企業的數量亦經曆了幾何級增長:2007年底在北京中關村掛牌的公司僅有24家,2013年底有掛牌企業356家,全年成交額8億元,而截至今年5月27日,掛牌公司已猛增至2472家,總股本1148.26億股,當日成交金額達12.98億元。
新三板的火爆超出了我們的想象,僅今年4月,掛牌公司融資額就達54.342億元人民幣。以每天新增七八家掛牌企業的數量保守計算,預計到今年年底,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有望達到4000家,至於未來的增量更是不容小覷。
新三板從誕生之日起就被委以了重任——成為中國的納斯達克。從1971年成立,到成為如今全球高科技公司都希望將其作為融資跳板的主流交易場所,納斯達克用了40多年時間。新三板將如何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這是關心新三板的人們的關注焦點。
新三板與納斯達克有非常多的不同:其一,二者的交易製度不同。新三板目前實行的是協議轉讓和做市商製度,而納斯達克則實行做市商連續競價交易製度;其二,作為紐交所的競爭對手,納斯達克的上市標準非常高,要遠遠高於新三板,二者不可同日而語;其三,融資機製亦有差異。納斯達克有路演與公眾估值過程,而新三板企業是直接掛牌交易,缺少路演和股票公開發行環節;其四,新三板目前主要以機構投資者為主,隻有非常少量的個人投資者參與,而納斯達克的投資者更為多元化;其五,中國的交易所還未對國外公司展開懷抱,納斯達克不僅孕育了本國眾多知名公司,還敞開大門,吸引了百度、新浪、阿裏巴巴、京東等中國企業。
當然,論交易製度或條款,任何兩個交易所都會存在許多不同之處。蘋果、穀歌、微軟等公司還在發展初期時,便通過納斯達克走向資本市場,獲得了企業發展所必需的資金。如今中國的許多中小微企業也借助新三板進入資本市場,解決了困擾已久的融資難題。從促進中小微企業發展的作用角度而言,新三板與納斯達克有相似之處。誠然,在競價交易、分層管理、信息披露、投資者多元化參與等各方麵,新三板未來要改進的還有許多,在製度建設上也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改進的結果更令人期待。中國有大約5000萬家中小企業,在如此大的基數之下,新三板的發展將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