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金體育
Editor's letter
作者:劉曉
近來北京天氣很好,時不時可見藍天白雲,不知是不是沾了APEC高官會的光——之前有報道說,為保證會議期間空氣質量良好、交通暢通,北京市政府決定,8月6日至21日,北京市各級黨政機關、市屬企事業單位的機動車全天停駛70%。
伏天將盡,暑氣也沒那麼重了,“天涼好個秋”仿佛指日可待。
本月最特別的選題是關於電子競技的,講幾個電競選手在西雅圖拿到500萬美元獎金的故事。
媒體在這件事上顯得很拜金,吸引到瘋狂報道的並非大賽奪冠的成績——中國人在電競項目上拿冠軍從有世界性電競比賽那天就不算新鮮事了——而是創紀錄的獎金,500萬美金讓世人對這些選手刮目相看,讓更多人認可了他們“職業選手”的身份,這也沒什麼不對,畢竟稱為“職業”,首要一點就是得能養活自己。
在中國,靠市場養活自己的職業運動員還真不多。
國內目前職業體育主要分兩大塊,足球和籃球,對應的最高級別聯賽分別是中超和CBA,下麵還有一些諸如中甲、NBL之類的低級別聯賽。所有這些聯賽一起,構成了中國職業運動員的最主要組成部分,運動員與各自的俱樂部簽訂工作合同,靠打球掙錢,不靠國家財政吃飯。
當然,在足籃之外,也有一些像李娜、丁俊暉這樣其他項目職業運動員,他們參加的基本都是國際比賽,通過成績贏取獎金及商業代言。這部分人是中國職業運動員的塔尖,他們職業化得更純粹,更徹底,完全靠自己養活自己,像李娜甚至還要養活她的整個團隊。
而其他絕大多數運動員——哪怕是劉翔,也算不上職業運動員,他們生存於體製之內,聽從組織安排,訓練、比賽、退役、深造……最後多數人也謀了個體製內的工作,繼續培養下一批像他們一樣的運動員。他們並不依靠市場生存,他們幾乎就是圍繞體製生存。
體育本不該是拜金的,但市場絕對是拜金的,也正因為如此,搏殺在市場之內的職業運動員往往要比體製內的專業運動員賺得更多,商業化程度越高的項目才有越高的工資和獎金。
而對那些剛得到一丁點社會認同的電競選手來說,別盯著那500萬美金,他們全靠自己摸爬滾打混到這份上真的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