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是公元1106年,在中國北宋時期的“炎邦”。何謂“炎邦”?這說來話長,簡單而言,這裏就是北宋的科技中心。
但也並不那麼簡單,宋朝建立之初,朝廷為了鞏固內外政治局麵采取了各項措施手段,其中就包括炎邦的前身——科技處的設立,該組織的主要任務本是對各種作戰武器的研究,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借助科技的力量該組織迅速發展壯大,直到公元1020年,時任該組織的首腦——古藺元召開了秘密會議,會中重新定義了該組織的使命,那就是:建立北宋的國中國,寄生其中。
而後的近80年時間裏,該組織利用“科技外幫”政策脅迫宋朝承認“炎邦之國中國”,同時不斷瓜分宋朝領土開辟新疆域擴大其勢力範圍,而後才有了現在的炎邦。
在炎邦這個相對封閉的“國家”,有著非常嚴格的等級劃分,沒有人敢違抗這種先人傳下來的規則,這被認為是維護炎邦的根本利益之前提。其中就包括血統的劃分,血統至上而下分為四個級別:古族血統,人口約占5%;範族血統,人口約占30%;席部血統,人口約占30%;最後是桑齊血統,人口約占45%。當然,按照血統的劃分,人們便做著相對應的工作。
“格諾!你這臭小子,在幹嘛呢?!......竟敢偷聽法理!”
法理是當時對各種自然科學的統稱,但是,在炎邦,法理包含的意義更加複雜,一個人對法理的掌握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個人在炎邦的地位。總之,暫且把法理理解為知識和經驗方麵的教導好了。
而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資格學習法理,同時,他們學習法理的等次也不一樣。古族血統的孩子可以進入“炎邦法理總院”學習,從3周歲開始直到26周歲,他們能夠學習非常係統的法理知識,包括對法理知識的實際應用,畢業之後,幾乎全部的學生都會被授予“運學”的稱號,為法理範疇的最高等級;範族血統的孩子可以分別進入各自所屬區域的“炎邦法理分院”學習,從3周歲開始直到16周歲,他們能夠學習一般的法理知識,但是相對比較係統,畢業之後,大部分學生將會被授予“次學”的稱號,為法理範疇的中等級別,極少部分的學生將會被挑選進入“炎邦法理總院”繼續學習;而席部血統和桑齊血統的學生將不被允許進入“炎邦法理院”學習,僅僅是通過父母或者社會上的言傳身教,隻要通過基礎考試,就能獲得炎邦法理院的“初學”稱號,但是,僅此而已。
“還跑!”說話的是範明澤次學,是炎邦法理院能覺縣分院的老師,“冰...學...通...流!”隻見範老師右手一甩,袖口之中分散出光亮的粉末迅速朝格諾方向飛去。
“啊!我的娘啊!快救救我吧!啊......”格諾雙腳雙手瞬間被飛來的粉末凍結無法動彈。
此時,範老師緩緩地走了過來。
“你已經不是初犯了,你知道你根本沒有資格學習這些法理,懂嗎?”
“為什麼?”
“因為你是低級血統的種族,這是規定,你若學了這些法理會給炎邦帶來危害的。我是念在你年紀尚小才不跟你計較,誰知你不但不知悔改,竟變本加厲。這次,我定要把你交給衙門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