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
天下合一久必亂,聖賢不語亦無能。
三國鼎立西晉統,八王生難北國分。
群雄逐鹿盡紛爭,黎庶烹兒皆荒魂。
世人隻羨功名成,不知足踏骨千層。
說那三國之時,西蜀劉禪思荒淫,忘國政,廢武侯之苦心,敗先帝之家業,終亡國矣。再說那東吳孫皓,雖聰穎,但性好猜忌,寡恩薄情,無有仲謀之雄才,自恃長江天塹,設防不密,亡國亦不能免。倒是北魏司馬氏,蟄伏伺機而出,覆曹魏之朝野,國號大晉,都洛陽。後滅東吳,天下方又一統也。
位至惠帝,然其性愚鈍,無有治國之能。荒年至,途遍餓殍,臣子覲見,乞開倉賑災,然其癡曰:“無有食糧,何不食肉糜?”其愚此可見也。是時,有童謠雲:五馬浮渡江,(請無視這個括號)一馬化為龍。時未有解其意者。又有賈後亂政,諸王擁兵而起,謂之八王之亂,至此天下又亂,可憐百姓享太平之日不過一十一年而已。
後東海王司馬越掌權朝中,毒殺惠帝,扶司馬熾為懷帝,年號永嘉。此時四方蠻夷起兵,割據北方,皆欲入主中原。及永嘉中,歲、鎮、熒惑、太白聚鬥、牛之間,識者以為吳越之地當興王者。永嘉五年六月,匈奴劉聰領兵破洛陽,懷帝亡於長安,於道中被俘。又二年,劉聰使酒毒殺懷帝。而後湣帝於長安繼帝位,劉聰遣劉曜數擊之,湣帝降而受辱被殺,至此西晉亡矣。
後人有詩歎曰:
百年亂世終得平,黎民歌功頌德音。
可笑方才十一年,當年新樹猶嫩莖。
卻道那晉朝氣數未盡,有西晉末皇族司馬氏五王爺,曰琅琊王、曰汝南王、曰西陽王、曰南頓王、曰彭城王,避戰亂而南渡長江。那琅琊王司馬睿乃真龍天子,複建晉,都建康。這不正應了那童謠:五馬浮渡江,(請無視這個括號)一馬化為龍。上天星象亦顯如此。
後人賦詩道:
五馬南浮一化龍,謝安入相此山空。
不知攜妓重來日,幾樹鶯啼穀口風。
北地群雄爭霸,能建邦命氏成為戰國者,有十六國。其中多為外族,然漢族張茂,踞於涼州,州治姑臧,雖受封於東晉,卻距朝千裏,實乃北地之梟雄也。說那八王之亂後,中原百姓避於涼州,漢人授儒學,存中土失傳之典藏。那張氏先後卻前趙,後趙之兵,又西越流沙,攻龜茲,西域諸國先後歸附。後又擊敗伊吾戌己校尉趙貞,於其地設高昌郡,控隴西至高昌千裏之沃土。
話表那姑臧城,又名武威,乃當年武帝遣驃騎將軍霍去病,領萬騎出於隴西,敗匈奴休屠、渾邪二王,將原休屠王領域名為武威,以彰其武功軍威。姑臧所處,乃兵家必爭之地,南有群山可守,北接戈壁荒漠,東達金城、長安,西通西域諸國。水草豐美,西北之糧倉,畜戰馬之良地。人傑地靈,有文和之謀士,日磾之馬神,葡萄之美酒也。
後人有詩為證: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雖為亂世,涼州之地,百姓卻也安樂。姑臧城南,鄰山依水之處,有村落,村人多為吳姓,故名吳家村。那村頭之落魄窮漢,因跛腿,村人皆稱其為吳瘸子,他祖上本是讀書之人,奈何遭逢亂世,西來逃難,卻失盡家財,因此中落,到此子更為不堪,父母早亡,弱冠之年,兄弟亦充軍而死,也幸得其腿跛,未得充軍。家中藏書萬卷,卻無粟米半顆,隻得上山打些野珍來食。那村人也欲接濟,隻是他覺自己半個讀書人,舍不下那臉受那村人接濟。由是常靠山飽腹,夏日還好,隻是到那寒冬臘月,大雪封山,日子卻困苦難熬。
忽一日,又逢大雪,你道那雪有多大?有詩為證:
雲暗風忽變,天地同一色。
蘆花蕩風起,鵝毛織席落。
樹彎腰身矮,山裹玉屑瑩。
千溝萬壑平,百裏人聲絕。
吳瘸子捶胸道:“天要亡我啊,家裏粟米也無,臘貨也剩無幾,屋破漏風,衣單體寒,這如何是好哇。”又自忖道:這雪尚下,封山不嚴,若此時出去,或可尋得些吃食,也好過在此候著那無常。思畢,便著上羊皮襖,拿一條鬆木棍,推門而去。山路崎嶇,甚不好走,吳瘸子尋覓半日,未嚐尋得吃食,這肚裏反甚饑。四下望去,不遠處有柏樹一棵,那柏樹估摸有百年之壽,樹下覆厚雪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