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粹芬 孫中山臨終最牽掛的那個人
曆史人物鉤沉
陳粹芬是孫中山早期革命生涯中的親密伴侶兼衛士。但近一個世紀以來,因怕有損於國父孫中山的形象,無論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在所有孫中山的傳記中,都有意忽略了這位偉大的女性,以至於世人不知她的存在,她就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悄無聲息地被歲月的長河湮沒了。隨著“偉人是人不是神”的觀念漸入人心,陳粹芬才慢慢地重新浮出水麵,走入了人們的視野。
一見鍾情,共同反清
陳粹芬原名香菱,又名瑞芬,祖籍福建省同安縣新安村。父親是位郎中,19世紀中期,隨廈門商人到香港謀生。1874年9月23日,陳粹芬生在香港新界屯門,因排行老四,人稱“陳四姑”。她自幼父母早亡,未曾讀過書,但習得一身好武功。1891年在屯門基督教堂,經好友陳少白介紹,18歲的她認識了26歲的孫中山。當時孫中山正在香港麗雅西醫書院讀書,尚有一年才能畢業。初次見麵,孫中山英俊的麵龐、儒雅的氣質在陳粹芬的心裏激起了陣陣漣漪。
短暫的寒暄之後,孫中山又像平日裏一樣宣傳他的救國理念。他口若懸河、侃侃而談,談到醫生救人隻能救少數人的性命,革命則能拯救無數人,並談到“中國現狀之危,我人當起而自救”,效仿洪秀全,推翻清政府的統治,“還我漢族河山”。陳粹芬幾近虔誠地聽著,一個字都不願落下。出身貧寒的她被孫中山的博學多識、遠大誌向所打動,仰慕之心油然而生,當即表示要參加革命。
陳粹芬那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果斷的巾幗氣概也深深地吸引著年輕的孫中山。相同的誌向,使得這對彼此愛慕的年輕人很快就結成了革命伴侶,並在屯門紅樓租屋住下,共同籌劃反清行動。
在隨後的近二十年裏,無論是在香港、廈門、廣州,還是在日本、南洋、越南等地,陳粹芬一直追隨孫中山,在為革命顛沛流離、擔驚受怕的同時,也享受著愛情的甜蜜。她那女性特有的溫柔與細致,給了孫中山極大的精神支持與慰藉。她一方麵充當他的護士、衛士,照顧他的日常生活、保衛他的安全;一方麵又充當他的聯絡員,接待來往的革命同誌,傳遞密函,接應軍火。另外,她還是大家的服務員,為來往的同誌洗衣做飯,任勞任怨、無微不至。廖仲愷、黃興、宋教仁、汪精衛、蔣介石、胡漢民、馮自由等都曾受到她的照顧和接待,這讓為革命背井離鄉的革命誌士有了賓至如歸的親切感,無形當中也增加了孫中山作為黨魁的凝聚力。
陳粹芬機智果敢、英勇無畏,能騎馬,會打槍,多次隨軍征戰,奮勇殺敵,搶治傷員,被譽為“性格剛毅的女傑”,同誌們都尊稱她為“四姑”或“孫夫人”。1895年籌備廣州起義時,她和陸皓東各自負責一批槍支、彈藥、匕首等武器,結果陸皓東經手的被查獲,導致了起義尚未發動就功敗垂成,而她經手的,因藏匿的地點多而隱蔽,未出任何紕漏。
籌備惠州起義時,由於軍械都是經海路秘密運送,從日本、美國、高麗方向運來的最多,而橫濱為居中策應站。因當時婦女上下船隻,不引人注意,故“陳粹芬女士獨任來往船隻起落密件之責”。郵船一到橫濱,她即獨自上船,傳遞密函。如此這般,往返接船數次,順利完成任務。老革命黨人劉成禹曾賦詩稱讚她“望門投宿宅能之,亡命何曾見細兒;隻有香菱賢國嫗,能飄白發說微時”。
功成身退,遠赴檳城
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曾經出生入死的陳粹芬卻選擇了功成身退。為何退出,有人猜是因為她認為國母隻能有一個,她的存在會影響孫中山的形象;也有人猜是由於孫中山反對納妾,一直未給她一個名分,盡管她不圖名分,但多少也會有些失望;還有人猜是由於她患了當時被認為是非常嚴重的肺結核,她怕傳染給孫中山,就離開了他,回香港治病去了,後來宋慶齡的出現,使之複合無望。
而她本人在1942年是如此解釋的:“我跟中山反清,建立中華民國,我的救國救民願望已經達到。我自知出身貧苦,知識有限,自願分離,並非中山棄我,他待我不薄,也不負我。”她視富貴榮華如浮雲,生活儉樸,始終留著民國初年女學生的發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