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閱讀
作者:
閱讀1
拉登被擊斃之謎解析
□李偉(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
本·拉登被美國海豹突擊隊擊斃已過去幾個月了,但仍有許多疑問並未得到解答。對此事件,美別有用心地釋放一些有利於己的言論,或借此問題向巴基斯坦施壓,或誇大突襲能力達到威懾效果,或發布真偽難辨的信息誤導,為美戰略調整服務。客觀分析擊斃本·拉登中的一些未解之謎,有助於認清一些事情的本來麵目。
一、本·拉登的藏身之謎
本·拉登被美軍擊斃於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以北60公裏處的阿伯塔巴德,確實讓世人感到有些意外。可以這樣說,如果本·拉登是在巴基斯坦部落區或阿富汗山區被打死,才符合人們的正常思維方式。因此,巴基斯坦對本·拉登藏身此地事先知不知曉?巴政府或軍方或情報部門有沒有幫助本·拉登?顯然成為人們“合理”的懷疑對象,這也成為擊斃本·拉登事件中的最大一個未解之謎。
美追捕本·拉登過程分析。早在1993年,紐約世貿大樓第一次被炸後,美就盯上了本·拉登。1996年初,美中情局成立專門追捕本·拉登的專案組,代號“亞力克情報站”。1997年,該專案組確立了由阿富汗雇傭軍綁架本·拉登的計劃。1998年8月,中情局情報證實,本·拉登正在阿富汗霍斯特一處訓練營開會,時任總統克林頓下令向該營地發射巡航導彈。2005年,因多年追殺本·拉登無果,該專案組解散。
2001年9月,時任總統布什授權中情局在全球追殺本·拉登。2001年11月,美正式發出全球通緝令,懸賞2500萬美元捉拿本·拉登。2001年,美大兵壓境阿富汗的同時,派出三角洲特種部隊,展開清除本·拉登的專門行動。在阿富汗“北方聯盟”配合下,三角洲特種部隊進入阿富汗山區,搜尋本·拉登。2001年11月,依靠監聽“基地”無線電通訊和其他情報來源,中情局認為本·拉登很可能藏匿於托拉博拉山區。美國防部隨即派出50人的三角洲特種部隊展開全麵搜索。2002年,中情局在阿富汗成立一支3000名阿富汗人組成的準軍事力量——“反恐追捕隊”,潛入巴部落區。2004年10月,布什總統下達命令,駐阿富汗中情局戰地情報站與特種部隊聯合成立專門追捕本·拉登的特種單位——聯合特種作戰司令部。2005年7月,布什簽署“總統行政令”,授權該司令部“尚方寶劍”,使它集“情報搜集”、“直接斬殺”、“協調作戰”等大權於一身。奧巴馬上台後,視追捕本·拉登為“第一要務”。與布什時期相比,美將更多資源用於追捕本·拉登。
但從1993年至2011年的長達18年的時間裏,既沒有抓到,也沒有打死本·拉登。這充分說明,人們的習慣性思維在起作用。一方麵,本·拉登所有視頻講話的背景都是山區。因此,本·拉登的藏身之地也“被鎖定”在荒郊野外。那麼除了阿富汗的南部,就是巴基斯坦的部落區了。當然,美國也考慮其他國家的山區。由此,美除了在南亞追殺本·拉登外,還派情報人員與特種部隊到也門與索馬裏等地尋找本·拉登。另一方麵,擁有世界最強情報能力的美國,在展開擊斃本·拉登行動前,也未能完全肯定本·拉登就在阿伯塔巴德這幢建築物裏。
巴方隱藏本·拉登可以說有百害無一利。雖然對美國人來說,擊斃本·拉登可報“9·11”的“一箭之仇”,可提高“民族凝聚力”。但對於巴基斯坦來說,美、巴反恐合作的根本點在於阿富汗戰爭,以及阿富汗的穩定。加之,巴日益深受恐怖主義的困擾,特別是與“基地”關係密切的“巴基斯坦塔利班”的威脅。如果說,巴有意藏匿本·拉登,那麼就與巴麵臨的這種安全困境相矛盾,也將使巴在國際上陷於被動,這是任何有政治頭腦的政府都不會為之的。美、巴反恐合作中,巴提供了一切可以提供的便利:向美提供反恐情報;允許美大量情報人員與特種部隊在巴境內活動;默許美無人機在巴境內的打擊行動,並提供起降的空軍基地等。而美國方麵雖口口聲聲要與巴加強反恐合作,但涉及任何敏感情報都不與巴分享,這也包括與本·拉登相關的情報。
那麼,美擊斃本·拉登後,包括奧巴馬在內的美官員幾乎異口同聲,或明或暗地指責巴政府庇護本·拉登,有著深刻的戰略意圖:一是擊斃本·拉登肯定會招致恐怖分子的激烈報複。因此,美在指責巴的同時,又感謝巴“提供的本·拉登藏身的情報”。美此舉可陷巴為恐怖報複的首要目標;二是美從阿富汗撤軍前夕來此一著,使巴麵臨更大壓力,使其不能不跟美走,服務於美在南亞的戰略;三是推卸責任。美在國際上造成“越反越恐”的局麵,兩場“反恐戰爭”仍無一場取得根本性的勝利。在此狀態下,把巴基斯坦拉出來作為“替罪羊”也是美戰略意圖之一。
二、美獲得本·拉登藏身之地的情報之謎
對於美如何得到本·拉登藏身之地的情報,媒體上眾說紛紜,美官方更是遮遮掩掩。實際上,美獲取相關本·拉登的關鍵情報,來自這個標榜“民主、自由”國家所實施的酷刑,這當然是經常指責別國侵犯人權的美國不願多說的。
酷刑審訊,獲得相關本·拉登的情報片斷。2002年,美中情局通過酷刑審訊“基地”成員得知本·拉登有一個假名為“科威特”的貼身信使。2003年,美逮捕“9·11”策劃者之一的哈立德·謝赫·穆罕默德。在經受183次“水刑”後,哈立德承認認識“科威特”。2004年,“基地”骨幹成員哈桑·古勒在伊拉克被捕後,招供“科威特”是“基地”重要人物,與阿布·法拉傑·利比關係密切。2005年,美軍抓獲“基地”三號人物利比,但利比否認“科威特”是信使。美情報人員因此認為,利比和哈立德有意保護“科威特”,說明“科威特”非常重要。
“維基解密”證實美使用酷刑獲取情報。2011年4月25日,“維基解密”公布關塔那摩美軍審訊文件,受到酷刑的被押嫌犯向美提供一些關於“科威特”的情報片段,包括:他為本·拉登及其家人尋找庇護地;有時與本·拉登一同行動。美逮捕的“第20名劫機嫌犯”卡特哈尼告訴審訊者,“科威特”曾培訓他使用電腦,曾在喀布爾“基地”新聞中心工作,在阿富汗托拉博拉山區時就與本·拉登在一起。美為撬開卡特哈尼的嘴巴,也是“絞盡腦汁”,施以“栓狗鏈”等“羞辱性”刑罰。
電話監聽得到關鍵情報。美中情局隨後展開“田野調查”,得知“科威特”國籍為巴基斯坦,並弄清其姓——艾赫邁德。美情報人員偽裝成艾赫邁德的親屬對該姓人員進行逐一排查。通過對其家族電話和電郵監控,美情報部門終於獲得“科威特”真名——艾布·艾赫邁德,並得知他與其兄弟一同為本·拉登工作。2010年8月下旬,艾赫邁德與一名已被中情局監控的人通話暴露行蹤。在白沙瓦附近,一名中情局雇用的巴籍情報員記下艾赫邁德駕駛的白色鈴木旅行車車牌。之後經過數周監視,美情報機構終於發現,艾赫邁德居住地是位於伊斯蘭堡北部小城阿伯塔巴德的一棟建築裏。
美情報機構最終找到信使住所。美情報人員在觀察該建築後認為,很可能有“高價值目標”居住其中。該建築2005年建造,位於市郊一條狹窄的土路末端,大小約為該區域其他房屋的8倍,造價約25萬美元,房主為阿富汗人。該建築主體是一棟三層高樓房,臨街窗戶很少,沒有接通電話或互聯網。房屋四周被約4米高的混凝土牆包圍,圍牆上有帶刺鐵絲網,配有監控攝像頭、兩個限製出入的保安閘等安全措施。附近居民透露,屋內居民從不步行上街,院內時常駛出鈴木旅行車或三菱帕傑羅。本·拉登被擊斃後,其妻子向巴方透露,本·拉登在該房屋內居住超過5年。
由此可見,美並不像其所聲稱的那樣是一個尊重“民主與人權”的國家。美在關塔那摩、歐洲、伊拉克和阿富汗等地設立黑獄,肆意使用酷刑。充分說明美隻不過是一個隻要求別國尊重“民主與人權”,而為本國利益可以無所不用其極的偽民主國家。
三、美海豹突擊隊之謎
擊斃本·拉登使海豹突擊隊名聲大噪,各種吹捧之辭不絕於耳,甚至有些媒體稱,中、俄突擊隊與海豹突擊隊無法相比。對於這種以一次突襲事件作為評判一個國家特種部隊的做法,美則是默不做聲,任憑媒體不斷誇大美特種作戰能力,以達到特種打擊的威懾目的。
美特種部隊眾多,海、陸、空各有其具特色的特種作戰部隊。第一次海灣戰爭後,美著重今後戰爭中的特種作戰能力,五角大樓已將特種部隊列入戰略部隊序列,並賦予其特殊地位。目前,美在世界73個國家裏有特種部隊活動。雖然美特種部隊擁有世界上最好的科技裝備與資源,但美特種部隊也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戰無不勝。1978年伊朗人質解救行動的失敗,1993年在索馬裏的“黑鷹墜落”,既反映出美特種部隊自身的問題,也可看到特種部隊不敵索馬裏隻有落後裝備的反政府武裝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