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專欄

作者:雅敏

拱。

古代的一種相見禮,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論語·微子》中有這樣的記載:“子路拱而立。”

頓首。

古時一種拜禮,為“九拜”之一,俗稱叩頭。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麵時間短暫,故稱頓首。通常用於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別等。也常用於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如丘遲《與陳伯之書》:“遲頓首。陳將軍足下無恙,幸甚幸甚……丘遲頓首。”

稽首。

古代的拜禮,為“九拜”之一。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於地,頭也緩緩至於地。頭至地須停留一段時間,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禮,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後來,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婦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廟,拜師,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禮。

九拜。

古代特有的向對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禮。《周禮》謂“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這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定禮儀。

跪。

兩膝著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腳跟,以示莊重。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於是相如前進瓿,因跪請秦王。”

坐。

古代席地而坐,坐時兩膝著地,臀部貼於腳跟。為了表示對人尊重,坐法頗有講究:“虛坐盡後,食坐盡前。”“盡後”是盡量讓身體坐後一點,以表謙恭;“盡前”是盡量把身體往前挪,以免飲食汙染坐席而對人不敬。

膜拜。

古代的拜禮。行禮時,兩手放在額上,長時間下跪叩頭。原專指禮拜神佛時的一種敬禮,後泛指表示極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禮方式。今人多用“頂禮膜拜”形容對某人崇拜得五體投地。

折腰。

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晉書·陶潛傳》載:陶淵明曾為彭澤縣令,州郡派督郵巡視至縣,縣吏勸陶束帶迎見,他感歎地說:“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拳拳事鄉裏小人邪!”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後來引申為傾倒、崇拜。

(劉誌文 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