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其他小兒雜病醫話(四)(1 / 3)

急喉痹巴豆可通黃永融

喉痹又稱喉閉,《雜病源流犀燭》卷24說:“喉痹,痹者閉也,必腫甚咽喉閉塞……”發病急者,叫“急喉痹”,亦稱“卒喉痹”,古還有“走馬喉痹”之名。所謂“走馬”,係形容病情危急,必須飛騎救治,刻不容緩之意。它包括現代醫學中各種原因(如白喉、急性喉炎等)所引起的喉阻塞。

本症好發於兒童,因其發病急驟,容易窒息,可發生暴死。西醫多采用氣管切開術救急,然在農村偏僻之處,恒延誤病機,每成僨事。

考古代醫家治療本症,常以巴豆為主。如唐《千金方》、宋《百一選方》等,都有用巴豆或以巴豆為主,吹喉治喉痹、急喉風的記載。《丹溪心法》治急喉風的雄黃解毒丸,亦用巴豆為主,其方注雲,“吐出頑涎即蘇”,“下咽無有不活者”。由於急喉痹是因痰與毒結而成,所以我選用《傷寒論》的“三物白散”以祛痰,《丹溪心法》的“雄黃解毒丸”以解毒,兩方均製成細粉末,交替服用,每次0.6~1.2g,日服3~4次。患者每因吐出膠痰或偽膜,或瀉下黏膩便後,危象頓失。我在福州市傳染病醫院,進行白喉病的中醫藥治療研究時,曾用此法治療觀察了36例因白喉引起的喉阻塞,除9例因合並嚴重氣管或支氣管白喉,結合采用氣管切開外,餘27例均免於氣管切開而愈。此外,對急性喉炎引起的喉阻塞,也取得卓著效果。

如馮姓男孩,6歲。西醫診斷為水痘伴喉阻塞。中醫查房時,見胸滿氣促,神倦,麵唇淡紫,兩肋煽動陷下作坑,音啞,舌紅苔厚。即用本法治療,給藥2次,30分鍾後,大便瀉下如痰塊狀物3次,諸症漸見緩解,麵轉紅潤。後改用養陰清肺湯等治療,痊愈出院。又李姓患兒,男,4歲。家人代訴:發熱3天,喘促1天來住院。症見氣促痰鳴,聲如拉鋸,吸氣時缺盆、兩肋及上脘部均見凹陷,發熱(體溫388℃)不安,咽喉腫脹,喉鏡檢查咽部未見假膜。西醫診斷為急性喉炎並喉阻塞。急予本法治療,服藥2次,30分鍾後,嘔吐1次痰涎,繼而瀉下黏液狀便甚多,症狀即見緩解。後改用利咽清熱化痰之劑治療而愈。

根據臨床觀察,本法適用於實證,僅限於喉阻塞,或合並有輕度的氣管阻塞;不適用於虛證和較重的氣管白喉或支氣管白喉。

本法主藥是巴豆,功能通關竅,以解除咽喉部之阻塞,李時珍謂主治“中惡喉痹,一切急病咽喉不通……”,再配以桔梗、貝母及雄黃、鬱金等,以消痰、利咽、解毒、祛瘀。服藥後所以有湧吐和催瀉的作用,主要是巴豆,其見效之迅速,不是其他催吐、瀉下藥物之所能及。《黃帝內經》說,“其高者因而越之”,喉阻塞病在上,故可吐之;由於喉為肺之門戶,肺與大腸相表裏,“病在上取之下”等原理,所以可瀉大腸而通阻塞。巴豆有斬關奪隘之譽,實非虛傳。但巴豆為辛溫有毒之品,隻能急用,不能常服。且咽喉阻塞一解,則需依辨證改用其他方藥治療,切勿盲服濫用。

嬰兒臌脹(先天性巨結腸)馬獻圖

尹姓兒,40天,生後3天腹脹,逐日加重,乳不下,時吐,便秘不解,日夜啼哭,以摳便緩解。經醫院治療,診為“先天性巨結腸”,勸其住院手術,其父母拒之。遂求中醫中藥治療。

患兒麵色蒼白,肌瘦形羸,腹皮繃急如鼓,青筋怒張,舌紅紋紫。此係肝脾二髒受病,氣結濕鬱,積滯充塞,傳導失職,腹氣不通,致腹部脹大而成臌脹。治當行氣通腑,調和肝脾。處方:大黃1.5g、番瀉葉3g、枳殼5g、香附4g、青皮4g、黨參5g、白術6g、茯苓8g、赭石15g、竹茹5g、炙甘草3g。兒進1劑,矢氣轉;2劑,大便自排;3劑,腹脹緩解,神情好轉。遂轉用益氣健脾、潤腸通便法,給予調治。原方去大黃、番瀉葉、赭石、木香、竹茹;加鬱李仁10g、火麻仁10g、當歸10g、焦山楂4g,再進6劑,諸症減輕,精神好轉。上方間斷自服16劑,病愈。

半載後,餘偶逢之,見兒麵色紅潤,體胖,嬉戲如常,容貌煥然。其父母告曰:今孩兒乳食正常,二便自調,安然無恙。

藥物劑量因病而用李承道

治病用藥,一般情況藥量無需過大和過小,然而在特殊情況下,非大量用藥不能達到治療目的,藥量不夠往往不能收效。

我曾治一患兒,每日下午3時開始發熱,體溫40℃上下,高熱持續4個小時後自行緩解。經化驗。X線透視、腰椎穿刺等檢查無異常發現,經西藥退熱消炎治療不效。患兒高熱,已經月餘,麵色蒼白,脈沉數無力,舌質紅紫,苔白兼黃,飲食日少,小便短黃,大便幹燥,下午發熱時,汗出發豎,略有戰抖,麵紅氣短,但不咳喘,煩躁蜷臥,高熱緩解後,畏寒身疲,證屬溫熱病,病邪稽留氣分,有入營血之征。用大劑扶正祛邪、清營涼血解毒之劑,使邪出氣分。藥用:黃芪60g、生石膏80g、生地黃30g、金銀花30g、丹參20g、蒲公英30g、龜甲15g、鱉甲15g、肉桂10g、生薑10g、連翹30g、甘草15g。1劑,水煎2次,每煎分3次服,2天服1劑。藥盡,發熱時間縮短,汗出減半,體溫392℃,小便色黃如茶。原方又服2劑,體溫385℃,發熱時間縮短為2個小時,已無汗出。脈象平緩,飲食增多,各藥之量,減2/3,加黨參20g、當歸15g、焦山楂10g、五味子10g,進1劑,熱退而愈。共用藥5劑,曆時10天。

對很多慢性病,久冶不愈者,餘常以大量藥劑收效。總之,藥物劑量須因人、因地、因時、因證而定,常用常量,變用變量。病證重者,藥量當重;病證輕者,藥量應輕。炎夏之日,如遇大熱症狀,清涼退熱藥量應大;寒冬之季,如逢陰寒症狀,回陽溫熱藥量應重。夏季遇寒證,溫熱藥量不宜重,冬令逢熱證,清涼之藥,應當從輕。總之,貴在辨證,酌情施用。

附子理中湯退高熱王士榮

曾治患兒王某,發熱四旬,晨起即作,至午前體溫逐漸升高達40℃,有汗熱不解。午後身熱漸退。診時雖盛暑高熱,但見患兒身穿夾襖,四肢清冷,大便泄瀉,質稀無臭,日解四五次,時夾黏液,咳嗽微作,麵容白,精神疲乏,不欲飲食,小溲清利,舌質淡嫩,苔薄白而潤,中根部灰黑而滑。檢閱所服處方,前醫曾投葛根芩連湯,服後發熱泄瀉益甚。細審脈證,乃脾腎之陽受戕,太陰寒濕內困,急以附子理中湯加味,處方為:淡附片1.5g,桂枝1.5g,蒼術、白術各3g,茯苓5g,藿香3g,炙甘草1.5g,白芍2g,太子參5g,服3劑症減,後以異功散調理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