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
三生散
【組成】生南星、生半夏、生草烏各等量。
【製法】共研細末,過篩貯瓶密封備用。
【功能】溫化寒痰,燥濕散結。
【主治】足跟痛。
【用法】外用,取三生散適量,用雞蛋清調成糊狀敷患處,每日換藥2次,需臥床休息。或用黑裔藥(如魚石脂、金不換膏藥、狗皮膏藥、凡士林等)在火上烤化,摻人1.5~2.0克三生散於膏藥內調勻,趁熱貼患處,外加繃帶或膠布固定,穿好鞋襪即可行走。每5~7天換藥1次,此法較常用。
【療效】治療656例,痊愈492例,顯效144例,無效20例。隨訪3~5年,有13例複發,複用三生散外敷又獲痊愈。
【案例】靳某某,女,30歲,1981年9月12日來診。雙足跟痛3年餘,行走時或碰到硬物時疼痛更甚。檢查:雙足跟不紅不腫,跟骨蹠麵內側壓痛明顯。雙足跟側位片示:右足跟上下結節處呈毛刺狀骨質增生。診為雙足跟痛病。經用三生散調黑裔藥外敷3次,配合服六味地黃丸共2盒,雙足跟痛完全消失。3個月後隨訪未見複發。
【按語】作者通過研究認為:跟骨痛的病因不完全是骨質增生或骨刺形成所引起,多數是由於足跟受外因刺激,如挫傷、磨損、神經受壓等因素,使局部產生無菌性炎症而引起。患病跟骨的骨內壓增高,靜脈腔變窄甚至阻塞乃是足跟痛病的主要病理變化。證之中醫理論,則可認為係寒痰凝滯經脈,不通則痛。三生散3藥,均辛溫燥烈、祛寒燥濕、化痰散結之品,俾寒濕去,痰結散,經脈暢通痛自蠲除。
消瘀止痛散
【組成】當歸20克,川彎、乳香、沒藥、梔子各15克。
【製法】共研細末備用。
【功能】消瘀止痛。
【主治】跟骨骨刺。
【用法】外用,取藥散適量放在白紙上,藥粉麵積根據足跟大小,厚約0.5厘米,然後放在熱水杯上加溫加壓後使藥末成片狀,置患足跟或將藥粉裝入布袋內置患處,穿好襪子。
【療效】治療37例,全部治愈(症狀消失)
【案例】趙某,男,50歲,1986年6月30日診。2年前起左足跟痛,行走困難。X線檢查:左足跟骨骨質增厚並於後緣見骨贅凸起,呈刺樣增生。用本散如法治療2天,疼痛明顯減輕,1周後症狀消失。
【按語】跟骨骨刺是導致足跟痛的常見病因之一,尤多見於中老年患者,診斷應以*線片為準。其引起疼痛的程度與骨刺大小不成正比,但與骨刺的方向有關。治療目的以消除病痛為主而不必強求骨刺之消失與否。本方局部敷用能活血消瘀,消腫止痛,對解除骨刺引起的疼痛有一定作用。
跟骨骨刺散
【組成】薑黃12克,赤芍12克,穿山甲6克,梔子12克,白芷12克,冰片3克。
【製法】上藥共研細末,貯瓶備用。
【功能】活血,軟堅,止痛。
【主治】跟骨骨刺。
【用法】外用,取本散適量,用醋調成糊狀,敷於患處,外用塑料薄膜包紮固定。夜敷日除,藥幹加醋潤之,每料可連敷3夜,1個月為1個療程。
【療效】治療10例,均痊愈。
【案例】吳某,男,57歲,1983年4月23日診。左足跟痛3年餘,患足難以著地,局部壓痛明顯。*線攝片示:左跟骨外突骨刺,跟後結節上骨質增生。用本方如法治療半月後疼痛明顯減輕。繼續敷藥2個月,疼痛完全消失。8月2日X線片複查:跟後結節上骨質增生呈極淡影像,外突骨刺呈疏鬆網狀陰影。半年後隨訪,步態如常,未見複發。
【按語】跟骨骨刺散用薑黃、赤芍、穿山甲活血祛瘀軟堅;梔子、白芷、冰片消腫止痛;醋調不僅利於藥物滲透,且本身亦有軟堅作用。全方對骨刺有消散作用,對骨刺引起的主要症狀疼痛有止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