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歸鄉(1 / 3)

本文書中所講的是發生在元末明初之時,九州動亂,狼煙四起,戰亂紛爭之下,萬千疾苦民怨載道。前有劉福通等人紅巾軍起義之事,後有朱元璋陳友諒之爭,端的是生靈塗炭。後來朱元璋在劉基徐達等人的幫助下,終於在至正二十八年一舉拿下元大都,由此改朝換代,國號為明。

常言道的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曆朝曆代無不如此,再加上朱元璋本來就生性多疑,稱帝之後便設立特務機構,並派出大量名為“檢校”的特務人員,遍布朝野內外,一為暗中監視朝中大臣舉止,防止那些隨自己打下天下的重臣,功高震主心內思變。再者便是為了清繳前朝遺臣遺老,這一來朝野之中人心惶惶,大批元老重臣辭官歸隱。更不必說那些前朝遺老,自是戰戰兢兢,多半朝不保夕。無不更名換姓,四下遁逃。

在諸多遺臣有個名叫許星乾的,因其祖上精通星象曆法,世傳擔任朝廷的司天監一職。傳到他這代,正趕上朝野不寧,戰亂四起,許星乾由此生了歸隱之心。元滅之後,許星乾深知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所以趁著戰亂漸平的機會,舉家南遷返回了祖籍浙江溫州府樂清縣境內。

且說浙江溫州府山水靈秀非常,而樂清縣境內的雁蕩山風景尤為奇絕,自漢晉以來,便多有名賢足跡,流風遺韻千古流傳,凡稱兩浙山水之勝者,莫不首推雁蕩。

許星乾的故居就在坐落雁蕩山下。遠遠望去,一幢靠山而建的別致小院,院牆並不很高,抬頭可見院子裏麵種植著幾株高大的銀杏,樹幹虯曲,濃密的樹葉好似一簇簇團扇掛在樹梢之上,顯出一片蔥翠。在樹蔭掩映之下,又是幾間竹木構造的屋舍,屋舍通體隻是竹木為骨,雖沒有雕廊畫閣那番氣派,因是依山勢而起,向外望去抬頭可見雁蕩山直接雲天,山頂之上雲海翻騰恍若仙境,傳到耳中的又有山間的諸多飛瀑急湍,與山石相撞的咆哮飛濺之聲。山風許來之際,掛在屋簷下的數串竹鈴,迎風而響傳出陣陣清脆的笛音,塵世煩擾也似隨風而去,不由得使人豁然開朗。這番世外情趣卻是深宅大院高閣華樓,所不能比的。

徐星乾長年宦遊在外,在這祖宅之中便留住著一個年過六旬的管家,姓方名忠,方忠年幼之時就隨著徐父做書童,徐父對他也極為和善,從未當成下人看待,並親自為他挑選了一門親事。是以方忠感激萬分,後來徐父因病返回故裏,徐星乾宦居京都之際,也是方忠與家眷悉心照料,直至徐父壽終正寢。徐父陵墓選在雁蕩山內,方忠又請命留在故居為徐父守墓。平日裏方忠一家就住在徐星乾祖居之內,方忠白日裏無事便去徐父墓前,清理墳塋之上的雜草之類,再加以心中思念老主人,往往一去就是多半天。誰知老人家年事已高,加上自從徐父去世之後,整個人就變得神情委頓不堪,飲食生活日漸衰落。沒過三年已是病屙纏身,臥床不起。就在戰亂四起,徐星乾避禍歸鄉之際,方忠已然是奄奄一息。

這天是臘月初三,方忠的病情漸顯惡化,臥在床上隻覺得呼吸困難。方忠獨子方衡慌忙請來郎中診治,郎中來到之後一搭脈已經心中明了,從內室出來就把方衡喊了過來,低聲交代道:“尊父病情已入沉屙,恐怕已經是回天乏術,我現在給你開一幅藥劑,或許還能延續些時日,在這段時期之內,老人心願盡量滿足,準備好後事吧。”方衡聽到郎中這樣交代,心裏不禁悲痛交加,拉住郎中再三懇求,可還有什麼辦法能救老父一命。可是郎中搖了搖頭,表示毫無辦法,便告辭而去。

方衡見到這個情景,強自忍住心中傷感,進到內室坐到方忠床前。方忠迷頓之際,顫聲問道:“剛才郎中怎麼說的?是不是為父的病已經無藥可治了?”方衡連忙回答:“父親切莫擔心,方才郎中說,父親隻是心中思念過度,沒有什麼大礙。又開了一幅方子,服用之後再安心調養,很快就會好轉。父親先暫且休息我現在就去抓藥。”方衡說完,又上前將老父的被褥掖好,這才轉身出了內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