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密友圈子將再度受打擊
2014世界新盟主 普京奧巴馬的非正式會晤
普京一直強勢地站在世界政治舞台,而這一次,聚光燈再次打在了他的身上——298名無辜者生命,一架再次無法抵達終點的馬航航班——全世界都在等待著說法。
這架航班被擊中墜落在靠近俄羅斯邊界的烏克蘭東部地,一時間,各種猜測指責不斷,俄羅斯與烏克蘭更是互相指責。聯合國安理事會在7月21日夜間,也就是墜機四天之後,一致通過了澳大利亞的一項提議,允許調查人員暢通無阻地進入墜機現場。這項提議要求,由國際社會調查MH17航班被擊落的原因,並中止在墜機現場周圍的所有軍事行動。
解決危機的鑰匙落在了普京手裏。
普京此前也指責這場悲劇的起因是烏克蘭在包括空難區域內的武裝對峙,他表示,“俄方希望並準備繼續為國際民用航空組織(ICAO)對空難的全麵調查提供必要幫助。”但此前,有關方麵進入現場收集並運送空難遺體時,並不十分順暢,而MH17航班的悲劇是一個可怕的征兆,說明烏克蘭的衝突正災難性地滑向失控邊緣。
此前,對俄羅斯的製裁,多少有點狼來了的意味,叫得最響的是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總統奧巴馬,而與俄羅斯在同一塊陸地上的各歐盟國家,則是各有自己的盤算。一方麵是對俄羅斯立場強硬的中歐國家,另一方麵是因為擔心經貿聯係受損而不太情願的意大利、法國以及德國政府中的某些圈子。結果是,歐盟通過的製裁行動比美國溫和得多。而這一次,這架從阿姆斯特丹出發的航班上隕落的298個生命中,至少有198個歐洲人——某些情緒可能變得不可阻擋。
英國首相卡梅倫向英國議會表示:“是時候顯現出我們的力量、影響力和資源了。俄羅斯不能在挑起歐洲鄰國之一衝突的同時,還指望能繼續進入歐洲市場,獲取歐洲資本以及歐洲的知識和專業技術。”
馬航MH17被擊落改變了歐盟對與俄羅斯關係的考量,歐洲外交部長們開始考慮對俄羅斯的製裁要動真格了。
對於近期的首要任務,法國總統奧朗德、德國總理默克爾和英國首相卡梅倫在周日的各自表態中輕而易舉地達成了一致:首先要做的是發掘遇難者遺體,並讓調查人員能夠毫無阻礙地開展調查。三國領導人一致認為,如果普京不動用他的影響力支持以上工作,歐盟各國外長將在歐盟外長會議上“給出由此造成的後果”。英國政府則表示各國外長“應做好施加進一步製裁的準備”。英國外長再次提到了打擊普京密友圈子的方案。
早在今年年初,就有一個針對普京親密團隊的製裁名單,名單包括身家153億美元的石油貿易公司“貢沃爾”創始人季姆琴科,俄羅斯最大的石油公司“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掌門人伊戈爾·謝欽,普京擔任俄羅斯聯邦安全局局長時的副手謝爾蓋·伊萬諾夫,管理6萬名政府官員、超過100家國企和機構、克裏姆林宮以及其他政府建築和4000輛汽車的官員弗拉基米爾·科真,“俄羅斯銀行”的最大股東尤裏·科瓦爾恰克等人。
不過,考慮到歐盟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歐盟外長對於打擊俄羅斯能源集團可能會更為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