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五章 直擊症結(5)(2 / 2)

“何止是這些啊!我參加文管工作不久,就趕上省博物館建設,當時是河海省為建國十周年開建的獻禮項目,物質和人員,以及工程建設專業人員,都嚴重短缺,又趕上冬季,就在河州城外的荒郊上,幾十頂帳篷搭起來就算是開工了,幾萬人自發趕來義務勞動,自帶工具和幹糧,參加工程建設,起因就是報紙上的一條消息,還有省委、省政府的一個號召。那場麵現在想來可真是艱苦,也真是感人啊!”李麟也是接著賀群賢的話語,深有感觸地說:“按照現在的建設標準,哪樣的季節,哪樣的條件,以及哪樣的建設隊伍,是根本不符合開工條件的,可就是一群憑著熱情和信念無私奉獻的建設者們,在當時鋼筋混凝土都嚴重短缺的時代,硬是靠著聰明才智和能工巧匠的創造,建成了大框架、大空間的大廳和展廳,半個多世紀了仍然安然無恙,而且更加不可思議的是,整個工程造價隻有物質投入的七百多萬元,人工成本隻是寥寥很少的一部分。”

李麟說著,略帶激憤地補充道:“前不久博物館重新進行外牆粉刷,近七千萬的造價,建工單位還直報怨沒有利潤,一個大廳的飄窗沒有處理好,需要改造,人家開價就是二十萬,連一顆釘子的成本都計算在內了,工時更是精確到分秒的程度。七百萬的建築,七千萬的維修,真是不可同日而語了。”

“這算什麼,人家工程單位付出了,獲得勞動報酬也是應盡應分的事情,還有更氣人的呢!”張富春耐心地等李麟感慨完,才微微笑著接過話來說:“我一個老戰友,今年帶隊到南方抗洪救災,這樣的任務以前也經常接到,我在部隊時每年的汛期都是全員待命,停止休假,隨時準備參與任務的。”

張富春解釋著,看著微微笑著認真傾聽的齊天翔,慢慢地說:“以前抗洪搶險,都是部隊、地方,以及當地的老百姓共同完成的工作,一線搶險任務基本上是戰士和當地老百姓在承擔,政府組織人員進行後勤保障工作,基本上是物質供應和協調配合都完全到位的。可這次抗洪,我的老戰友還是發出了深深的感歎,集體主義感沒有了,社會凝聚力沒有了。除了奮戰在大堤上的戰士,根本就見不到一個當地的老百姓,當地政府的人員也是滿腹牢騷地說,不是不願動員老百姓上堤,而是成本太貴,張嘴就是一天三百塊,見錢到手才行。”

張富春停頓了一下,喝了口水平複了激動的情緒,接著慢慢地說:“更為不可思議的是,不管是堤外的民房建築,還是堤內的魚塘、樹木,即使被洪水淹了也不允許戰士去動。不時上堤的農民,不是來幫忙的,而是來監督的,人家的理由很簡單,救災是政府和軍隊的事情,私人財物受國家法律保護,淹掉了國家會補償的。還有就是整村的老百姓都在等著戰士們救援,來得晚一點,或者先救了這家,另一家不是埋怨,就是拒絕救援,還得當地政府來說好話,做工作才行,好像就是施舍一般。麵對累的已經接近虛脫的幹部戰士,有人忙著手機拍照、刷屏、發朋友圈,就是沒有人伸手幫下忙。有一個班的戰士,堅守在一個險堤三天兩夜,沒有吃的喝的,到村裏求援,希望能從老百姓家中討點熱水喝,可卻沒有如願,不是人家沒有,而是人家忙著打麻將沒工夫。老戰友講到這裏都想哭,而且憤憤地表示,如果不是任務在身,如果不是心中的使命感,正想帶著隊伍離開,這哪裏還是救援,哪裏還有魚水情深,簡直就是在做著一件出力不討好的事情。”

看到齊天翔疑問的眼神,張富春趕忙補充道:“人家並不需要你救援,甚至還希望洪水再大一些,災害更嚴重一點,這樣人家就可以得到更多的補償款,說不定洪水過後一棟新的小樓就建立起來了。”

“升米恩,鬥米仇啊!這是什麼?這不就是十足的自私自利,這不就是一盤散沙嗎?”孫萍芳有些憤憤地說:“我們的當地政府呢?我們的基層幹部呢?都在維穩,都怕激化矛盾吧!這樣下去可怎麼得了,怎麼得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