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客聚北京(2 / 3)

“沒問題,很好,很好。”白豐收運足了胸腔氣息,聲音依舊磁性十足地說:“完全沒問題,這也多虧了小張這一路上的照顧。”

鄭明書記向小張點點頭,溫和地笑著說:“屋裏請吧,別都站在這裏了。”說著做了個請的手勢,前麵帶路進了家門。

白豐收進了家門,迅速打量了家中的一切,老式的房子,客廳略小,而且似乎並不顯得敞亮,三室一廳的房子,其實說是三室更合適一些。

鄭明書記將他們讓到了書房坐下,一下擠進了四個人,書房一下子顯得擁擠起來,白豐收感歎地說:“鄭書記住這樣的房子,也實在一般。”

“我很知足了,孩子們都出去住了,老兩口住這樣的房子怎麼不可以?而且我不在家的時候,老伴一個人住還覺得冷清呢。”鄭明說著要給他們倒茶,被王金昌攔下了,索性讓他來。鄭明收回目光,看著白豐收和小張,語調嚴肅地說:“而且我很知足,一個普通的國家幹部,做了什麼貢獻,國家就給了我九十多平方的房子。這樣的住房,自己才拿了幾萬塊錢,現在這房子值近五百萬,等於國家給了我五百萬的獎金,這還不滿足嗎?還要伸手要什麼?”

“鄭書記這樣的認識的確難得,有人覺得這是應盡應分的,可書記卻覺得這是國家對他的獎勵,是額外的收益,能做到這點不易。”王金昌將茶杯一一放到白豐收和小張的麵前,感歎地說。

“你別給我戴高帽,我可不吃你小王這一套,什麼是應該,什麼是不應該,每個人自己心裏都應該有個衡量標準,而且更要成為做人做事的準則,把這些事看淡了,很多事才能看重,才能不迷失自己。”鄭明說著話,看著王金昌,語調嚴厲了起來,“讓你參與今天的事情,是對你的信任,也是對你的考驗,別以為你幹的那些雞鳴狗盜、為虎作倀的事我不知道,也知道你駐京辦這幾年為某些人進京跑官拉關係牽線做的那些事,不是不知道,隻是沒有到整治你的時候,自己要當心,自己走得正,並不一定做的事情就正,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一定能夠得到驗證。”

“鄭書記批評的是,我一定注意,駐京辦永遠是河海省的駐京辦,絕對不能成為某些人的橋梁和聯絡站。”王金昌趕緊誠惶誠恐地說著,音調有些顫抖和緊張。

“其實小王這個人還是不錯的,熱心,勤快,盡職盡責的。”白豐收看著王金昌難堪的神情,接過話頭為他圓場。

“我知道小王不錯,就是知道他不錯才讓他參加這樣的談話,才這樣敲打他。”鄭明的語調和緩了下來,轉向王金昌意味深長地說:“也許這樣的敲打對你很必要,也許很久沒有人對你說這樣的話了,這樣的話聽得少了,心裏的警戒就少了,自然對自己的要求就鬆了,這樣對你不好,真的不好。”

王金昌頻頻點頭,卻再也說不出一句話來,也似乎感悟到什麼,感激地望著鄭明的臉,默默地品味著。

看著有些緊張的氣氛,鄭明似乎意識到了什麼,嗬嗬笑著說:“似乎這個時候批評小王有些不合時宜,把大家搞得這麼緊張,其實也不必在意,就是同誌之間的批評和自我批評嘛!大家也可以批評我不分場合,不分地點的發脾氣嘛!現在這樣的批評和自我批評少了,一言堂多了,大家也就不習慣了。”

“鄭書記嚴格要求他是對的,是為他好,作為他們這樣的青年幹部,最應該當心的就是權力的運用,以及對於權力的認識。”白豐收深有感觸地說:“與我們這一代幹部不同的是,我們每走一步都有人把著扶著,生怕我們摔倒,生怕我們走偏,政治上、思想上、作風上,都傾注著上級和組織的關注和心血。他們這些幹部就不同了,隻要能工作,隻要經濟工作有想法、有思路、有膽子,所謂一俊遮百醜,似乎一樣好,就什麼都好了,思想傾向,政治覺悟都沒人管了,個人生活那更是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似乎這就是給了他們最大的自由,其實是放縱,是不負責任。”

“你這話算是說到點子上了,這就是我要反複說,反複強調的問題,也是見麵就批評小王的原因。他們駐京辦能量太大了,活動範圍之廣也是你所想象不到的,很多別人進不去,想想都膽怯的地方,他們抬腿就能進去。這靠什麼,一靠他們的鑽營,二靠他們的手段,三靠駐京辦的名頭,靠來自財政的公關經費。好的一麵是疏通了很多關係,為河海經濟助力不小,不好的就是辦私事,或者幫著別人辦私事,這要沒有控製和監督,後果不得了。”鄭明看了王金昌一眼,眼神中透著柔和,似乎並沒有責怪他的意思,“我們的改革開放,是由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倡導和發起的,他們是這個國家的締造者,為這個國家的誕生和建立付出過智慧和熱情,甚至鮮血和生命,他們熱愛這個國家,也用滿腔的熱情和汗水辛勞嗬護著國家和國家利益。他們知道這個國家的症結在哪裏,製約著國家發展的問題是什麼,但麵對並不太平的國際政治局勢,他們隻能用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心力去努力,但他們明白,這個國家需要什麼,這個國家的未來應該怎麼樣。因此,在國家政治環境從冷戰到相對緩和的時候,抓住時機推行經濟體製改革,是充滿了膽略和政治智慧的。改革在他們眼裏是改變和革新,是建立以公有製為基礎,多種經濟成分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共同繁榮和發展的社會主義經濟體係,最終目的是改善人民生活,富足國家經濟,建立富強民主的新型社會體係和社會秩序。他們是清醒的,他們知道所需要的是什麼,堅持的是什麼,而最珍貴的又是什麼?隨著他們漸漸的離去,越來越多年輕和新鮮的血液充實到黨的領導集體裏麵,知識化、年輕化、專業化、科學化,確實帶來了新的變化和進步。我們就是這個時候逐步走上領導崗位的,但由於我們沒有經曆過共和國的建立,沒有經曆過建立新中國的艱難和血雨腥風,我們對這個共和國的感情就有著不一樣的感受,可以說傳承大於感情,理智大於熱情,因此我們更注重實質的變化,更注重決策對於經濟的促進作用。隻要有利於經濟發展的舉措我們都毫不猶豫地去推行,去實踐,漸漸地我們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漸漸與人民群眾的距離越來越遠,打破大鍋飯,砸三鐵,隻想到了帶來的促進和正麵效益,忽視了這些集體歸屬感對於老百姓的利益和心中的地位,可以說我們促進國家經濟的進步和發展,卻無形中淡化了政治,更忽略了政治智慧的運用。隨著我們出發點的偏移,更多更年輕的的幹部走進了我們的隊伍,他們更年輕,更有活力,更有能力,甚至很多都具有高級知識分子的頭銜,其中還不乏海外留學的背景和經曆。他們對這個國家的感情更加淡化,甚至認為國家隻是一個符號,是一個名詞,沒有任何實質的意義,什麼民主、自由,甚至虛無主義,無政府主義都帶了進來,加之西方自由主義思潮的衝擊,國家概念已經弱化到一個家庭的地步,世界越來越小,國家已經成為這個大家庭的一員。這樣的思潮主導下的社會變革和經濟活動,無一例外都帶著很深的利己主義和功利主義色彩,利益最大化幾乎成了社會和社會發展的主流,甚至發展到與民爭利,與民對立的地步,社會矛盾激化到無以複加的程度。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政治智慧的弱化,和國家感情的淡薄。這個國家的誕生和建立的艱辛與他們沒有任何的關係,他們眼中的國家隻是一個個人組成的集體,傳統的教育已經不能使他們產生任何的感觸,責任意識、使命感更是讓他們不齒的概念,更別提理想、信念的傳承和發揚了,沒有了這些約束他們也就更加的無所顧忌,可以做任何他們覺得應該做的事情,而且以此衡量自己的價值和地位。奉獻在他們看來是很可笑的事情,一份付出就應該有一份回報,甚至一份權利就應該得到一份利益,放縱了自己的責任和使命,也就放縱了自己作為管理者的自覺和自律,這就是如今的現實,這就是如今很多幹部迷失之後的狀況,責任在他們,更在我們身上,我們交出權力的同時,沒有把使命感和責任意識交給他們,沒有讓他們知道人民是什麼,國家是什麼,更沒有有效地告誡他們,這個國家對他們意味著什麼,這是我們的失職,更是我們不可饒恕的錯誤。如果任由這種思潮和行為發展蔓延下去,即使沒有顏色革命,老百姓也會革了我們的命,這決不是危言聳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