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精巧是增強藝術性之要
紙上交流
作者:劉平
今讀《朗霞的西街》(載本刊2013年第8期),淚如泉湧,思緒萬千。小說通過細膩的筆觸、深入的刻畫、娓娓道來的敘述,講述了建國初期,馬蘭花艱辛而精心地撫養女兒朗霞成長,隱秘照顧曾為國軍營長的丈夫,以及幾名不同年齡段的女性複雜的情感生活和戲劇性的人生糾葛。小說揭示了特定曆史環境下,人性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尤其是特殊曆史環境對人性的扭曲和對個人命運的恣意擺布,反映了宏大曆史麵前個體的無助、絕望和悲戚。同時,世間萬物又是相克相融的,盛極必衰,衰極必盛,絕望之中往往孕育希望和新生,蘊含巨大正能量,閃爍著溫暖的人性光輝,這也是萬古不破的自然法則。
通讀全篇,感受最深的是,小說整體布局的精巧,讓原本老套陳舊的故事,因為有了別致的結構,而顯得出其不意、跌宕起伏,讀來也更蕩氣回腸。小說從西街悠長的曆史景物開始著墨,手法細膩,陳述舒緩,將小鎮厚重的曆史和風物慢慢鋪陳在讀者麵前,古色古香,風姿綽約。對於生活在鋼筋水泥構築起的大都市裏的現代人們來說,這裏古樸高雅的文化積澱,是久違的心靈召喚和洗禮;這裏純樸淳良的民風,則是對快節奏生活之下人情淡漠的鞭策和反思。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種典型的北方古鎮風貌,既有粗獷奔放的豪情,又有溫婉細膩的柔情,更有果敢頑強的堅韌。所有的人物和故事,都在這大氣渾厚的自然風物中呼之欲出,慢慢進入讀者視野,人物的一顰一笑都牽動著讀者的神經。
作為一部人物較多、情節曲折、敘事繁雜的中篇小說,故事情節怎樣鋪展,各色人物怎樣登場,人物個性怎麼體現,都需要精心謀劃布置。誠然,一個巧妙的布局,就像一道美味菜肴,作料配置的多少與先後,不僅影響色澤,而且決定味道口感。無疑,這篇小說的布局別有深意和新意,尤其是陳寶印的最後一次出場,是因為女兒朗霞過於嬌生慣養,到被老師批評,到自我個性的叛逆和自立,並在夜間勇敢地和引娣一起上廁所,發現“鬼”而引發出來的。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勝,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令人拍案叫絕。
作為小說的兩個重要人物,馬蘭花與吳錦梅,則屬於那個蠻荒年代不同輩分的兩個苦命女人。她們既有麵對苦難命運和挫折情感的惺惺相惜,又有各自聰慧與內斂的理性,讓人憐惜,同情之餘不乏敬佩。然而,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在讀者美好的期許與祝願中,命運似乎與她們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先是吳錦梅的情感和人生出現重大危機。緊接著,故事峰回路轉,出現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轉變。吳錦梅為求自保,爆出馬蘭花國軍身份的丈夫。這個震驚西街的天大秘密,讓吳錦梅解脫了,卻置馬蘭花於死地。看似走出現實困境的吳錦梅,實際上已經永遠地背上了良心的枷鎖,她的背叛,是對社會公德和良知的踐踏,也是對讀者良心的折磨與刺痛。這樣的情節安排完全出乎人們意料,也讓人無法接受,有了它,就會如鯁在喉。但身處那個蠻荒年代,政治上的瘋狂和理性的缺失,導致這種戲劇性的人性悲劇卻是不爭的事實,讀來倍感沉重,而從小說結構而言,卻是一處巧妙的伏筆。
此外,陳寶印的回歸,馬蘭花對趙大夫求愛的推托,都為小說的整體構架注入了濃濃深情,讓人於苦難之中體驗人性之美。這幾處布局環環相扣、妙趣橫生,讀起來就像解扣子一樣,牽動讀者的神經,有著出人意料的意境。甚至馬蘭花拒絕趙大夫的示愛,也讓讀者感到不可思議,情不自禁地產生惋惜之情。這種惋惜,直到陳寶印的出現,才令人釋然。通讀小說,精巧的布局是展現精彩的關鍵,也是小說的真正技術和技巧所在。在這些巧妙的情節安排中,充分反映了人性的高尚與賤卑、純潔與混沌,以及那個時代痛苦的集體記憶。
當然,在感歎於小說的精彩之餘,也不免有些遺憾。首先是在小說的前半部分,“本來,她以為自己至少要到十八歲,也就是高中畢業才會離開西街,離開這個叫作‘穀城’的小城,卻不知道,自己竟會以那樣的一種慘烈的方式,和它告別”的介紹,埋下的是明晃晃的伏筆,讓原本處在迷茫之中的讀者,已然有了某種預感。這個交代有些畫蛇添足,破壞了原有的美好意境,讓讀者從一開始就覺出了某種悲戚的不祥之感。這種先聲奪人,在整體布局中發揮了適得其反的效果。
責任編輯 王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