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英向趙頊說明來意,此行來大宋一是來拜見新皇,恭賀新皇登基,願宋遼兩國永結為盟,天下滄桑太平。這番話說罷,他偷眼打量著趙頊。這殿中的皇上和大臣,這是老的老,小的小。兩位宰相都六七十歲了,而這個小皇上才二十出頭。可就是這二十出頭的小皇上,聽了剛剛一番話,微微一笑說了個賞字,再無其他表示。
看他泰然自若的樣子,難道不知道我大遼的厲害嗎?蕭英這麼想著,但也不敢輕視趙頊,這位皇上可比他爹宋英宗要強多了。雖然年紀輕輕,但趙頊的眉宇之間沒有宋英宗趙曙的猶豫,反而比趙曙多幾分自信。
反正宋遼有檀淵之盟,況且這小皇帝剛剛登基,也不會對遼國不敬。蕭英接下來便說道此行來大宋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西夏的事而來。西夏驚擾大宋是不對,但是看在西夏是遼國的臣國的份上,遼國願意出麵調停宋夏之間的戰爭。蕭英說完來意,看著趙頊露出友好的笑容。
趙頊看了兩位宰相:“韓相,曾相,這件事你們二位怎麼看?”
兩位宰相倒是口徑一致:“既然有遼國出麵,我大宋應有泱泱大國的風範。”
趙頊聽了嗬嗬一笑:“蕭大使,你說這事,我做不了主!”
他這話一出口,殿中的人都愣了一下,堂堂大宋的皇上,怎麼會說有他做不了主的事。趙頊解釋到:“此次帶兵出征的是我宋朝的鎮南王王旁,想必蕭大使也知道王旁這個人。我曾答應鎮南王,此番不僅僅是抵禦西夏進攻,還要根據戰時的實際情況,讓他做決定。各位也都知道,將在外軍命有所不受,況且,我朝發兵乃是鎮南王發行債券所讚助。你遼國來了勸說撤兵,那我朝就撤兵,出戰的軍費算誰的?難道遼國會給嗎?”
趙頊的話說完,坐著的韓琦和曾公亮直咧嘴,怎麼皇上跟那王旁一樣一身的銅臭味。張嘴閉嘴就是軍費銀兩,這不是讓遼國看扁了嗎?可看趙頊說的理直氣壯的,兩位宰相就覺得趙頊果然是受王旁的毒害不淺啊。
看不出來,這麼文弱的小皇上,還挺有自己的一堆道理。這是在跟遼國講條件啊,蕭英笑了笑:“鎮南王果然是不可多的之才,能為宋君主盡心盡力,可謂大宋之福。不過,泱泱大宋,總不至於為了千把百兩的銀子,連這點麵子都不給我大遼吧。”
趙頊心想,麵子?麵子值多少錢,麵子也裝不滿自己在皇宮蓋的那三十二間庫房啊。他看兩位宰相低頭不語,心理罵道,兩個老家夥,關鍵時候沒一個有用的。這會兒他還真想王旁在旁邊,他自己不是不想讓王旁撤兵,可這麼撤兵回來,王旁那脾氣摔挑子又走了,自己也沒辦法。
畢竟趙頊不是一般人,雖然跟王旁比他幼稚一些,但畢竟也是宋宗的嫡長子,作為皇室接班人來培養的,他仍理直氣壯的說道:“ 宋仁宗慶曆年間,西夏與我大宋訂立‘慶曆和議’。和議規定:元昊取消帝號,接受宋朝冊封;開放雙方邊境貿易等。按照慶曆和議,西夏乃是我大宋的臣國,作為臣國反主,自然要打。怎麼會輪到大遼來說西夏是大遼的臣國的呢?”
蕭英聽了暗自佩服,這個皇上別看年紀小,倒是很有主見,但蕭英也不會這麼讓步,他點頭說道“宋皇所說的沒錯,但是這慶曆和議是在貴邦與西夏在慶曆四年簽訂的。可是早在天聖十年,遼興宗將宗室女封為興平公主,嫁給元昊。 慶曆二年,李元昊挑釁大遼敗北之後向大遼求和,已經甘願為我大遼臣國。所以在我大遼來看,西夏至始至終是我遼國臣國而已,而你大宋既然說西夏臣服於你,為何每年給西夏歲幣絹13萬匹、5萬兩銀和2萬斤茶葉,北宋付出歲幣成為‘君’,未免有些不實吧。”
趙頊看了看兩位宰相,這兩位似乎完全沒有要替趙頊回答的意思,一個個垂首不語,趙頊這個氣,要不是有外邦人在場,立馬辭了這兩位讓他們回家閉眼養老算了。
心裏雖然這麼想,但趙頊仍麵不改色,他冷笑一聲說道:“歲幣是給臣國的賞賜,作為我大宋當然不在乎這些,但拿了錢還反欺主的,更該給些教訓。”
這麼談下去肯定是沒有結果,眼看趙頊和蕭英的對話陷入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