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的謙和讓幾位老臣極為讚賞,司馬光也沒說錯什麼,就算蔡襄不在了,富弼也是三朝元老。尤其是眼下,朝廷中的人也都看出來神宗有變革的心思,各個都在考慮自己該如何做,即擔心慶曆新政的重演,同時也擔心站錯了隊伍。
對於歐陽修的請辭,宋神宗趙頊自然是十分不願意的。俗話說的好“孤木難成林”,即便是王旁為趙頊指明了方向,趙頊心裏也是非常願意去變革,但僅憑王旁父子又怎麼能將變革的想法實施下去?而如今朝中經曆過慶曆新政而且又是當時積極推舉變革的人已經不多了。
神宗每天都盼著,王旁帶領抵禦西夏的援軍快點大勝而歸,更盼著王安石早點到京城。處理完朝中的事,趙頊聽說皇太後要見他,自己正好也因為政務瑣碎也有兩三日沒去問候皇太後了,於是匆匆來到慈明殿。
還沒進殿趙頊就聽到殿中有說話的聲音,聽到是自己的弟弟吳王趙顥的聲音,趙頊心裏十分高興。趙頊有兩個弟弟都是與自己一母同胞,他平時與趙顥也是十分親近。而且趙顥十分聰明非常喜歡讀書,這點更是和趙頊十分相似。
守在慈明殿麵前的內臣太監為趙頊推開慈寧殿的門,趙頊大步走了進來。太後起身帶著趙顥行禮,口中稱道:“吾皇萬歲!”趙頊忙向太後還禮“太後千歲!”。君臣之禮完畢,便是母子兄弟之情,互相又問候完畢。高皇後欣慰的看著兩個兒子對趙頊說道:“皇上每天操勞國事想必十分辛苦,今天吳王來看望本宮,我就想請皇上來本宮這裏,咱們敘一敘,看看有什麼可以替聖上分憂的事。”
皇上也是人,尤其趙頊這個剛剛登基的皇上,對親情十分看重。自從英宗駕崩,很少看太後開心。按照皇家的規矩,神宗繼位之後,宮中成年的其他皇子就要到皇宮之外居住,所以吳王趙顥也是難道能來一次。
趙頊聽了高太後的話,笑著說道:“太後不過憂心,孩兒還是能做的好的。”說罷,他對太監楊戩說道:“吩咐下去,官家今日在慈明殿用膳。”
聽到哥哥要留下來與自己和母親一起用膳,高興的拍手所到:“太好了,我今天可是沒白來。”
高太後看著趙顥搖頭笑了笑:“你看你,聖上麵前你還跟個孩子似的。手舞足蹈的一點沒個穩重的樣子。”趙顥反駁到:“有這麼一個穩重的哥哥就夠了,我要那麼穩重幹什麼?”說著朝趙頊擠了擠眼。
趙頊也笑了,又聽皇太後說道:“要不是先皇走的早,你都該到了成家之年,唉!”
皇太後這一歎息,思念英宗是必然的,畢竟他們少年夫妻,而且英宗趙曙登基以後也沒封過其他的嬪妃;同時他也歎氣趙顥,守孝三年婚嫁之事自然是耽誤了。
趙顥聽皇太後又哀傷了,朝趙頊撇著嘴,想說自己不著急,又怕觸碰了太後的傷心事。趙頊笑著打著原場說道:“母後不必擔心,這事我這做哥哥的自然會用心。”
高太後欣喜,喜的是自古皇家為權爭兄弟反目的例子不勝枚舉,趙頊能如此待同胞兄弟她也就放心了。“那聖上就多留心,哪家大臣的女兒家教得體,相貌端莊的……”
趙頊笑著點頭,趙顥急忙將話題攔下:“太後,我兄長是九五之尊,操勞國事還忙不過來了,您還打算讓他管些月老的事,那不是讓大臣們笑話嗎?我看您就別操這心了。”
“也是哈~”太後自己也覺得讓聖上操心這事有點說不過去,不由的也笑了起來。
禦膳房在慈明殿擺下禦膳,母子三人圍桌而坐,敘過了家常趙顥問道:“哥哥,那鎮南王他們的部隊現在走到哪裏了?前方有沒開始打仗啊?現在的戰情如何啊?”
趙頊好奇的看著趙顥:“你這書呆子什麼時候關心起戰事來了?”
趙顥好像被說穿了一樣,尷尬的笑了笑:“其實最想知道的人不是我,但是我也不是不想知道。哥哥你這消息是最快的,趕緊給我說說。”
趙頊的消息是每天從前方十萬火急的快信傳回來的,在京城的人恐怕沒人比他知道的更早了。他微微想了想,似乎沒有什麼機密的大事,於是說道:“西夏大軍還沒達到邊境呢,李諒祚那小子分兵兩路,一路去支援西平府。他自己親自帶一路正向邊境進發,不過很奇怪他走的似乎太慢了。咱們的援軍部隊都已經快到三川寨了,我這消息是剛收到,不過按時間算,現在鎮南王他們應該已經到那裏了。”